河洛文化敷施下之赣南和台湾(5-2)* 陆炳文
前言:客家人及客家精神
当今在台湾,族群意识普遍高张的情况下,长期以来识者似乎都会回避相关话题,而不太愿意去强调族群问题,其实这在大陆人士看来,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尤其是在学术探讨上。依照本地内政部门今(2012)年4月统计数据显示,台湾总人口已逾2,324万人,人口组成仍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98%。
若以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研究,依据从内地移居来台的时间先后区分,可以粗畧分为4大族群:最早来台的台湾原住民族、同时来台的闽南人及客家人、光复后来台的外省人。而近年台湾居民与外籍人士通婚者日增,多半又是台湾男性和东南亚、或大陆妇女通婚的结果,亦有所谓的第五大族群即新住民的出现。
再按“行政院客家委员会”2010至11年间进行的最新调查,全台客家人口基础资料研究所得,受普查对象单一自我认定下,在岛内各大族群的分布上,“福佬人”(泛指大陆闽南移民,接近河洛人说法)占67.5%,客家人占13.6%,大陆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
综合现成数据来估算,只有推估客家人口数比较稳定,始终保持比数在12-15%。换言之,客家人在台湾实居于次多数关键性地位;因为关键所以举足轻重,由于少数因此更加团结,故享有“最为团结一致的族群”之美誉,客家人对地区整体建设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自然不可低估,未来必须借力使力之处甚多,有如和平统一大业的经营上,扩大影响更不容小觑。
从既有学术报告中又得知,台湾客家族群一般指涉范围是,在荷兰治台时期起,由粤东、闽西一带移民而来的,极少亇案才有来自赣南,这种倾向可以理解为地理因素使然,也才发现学者把形成客家民系说有三阶段,「客家移民渡台甚早,而民系实来自中原、形成于赣南、发展于闽西、成熟于粤东、渡海过台湾,再扩及海外各地」。
弍、客家精神力支撑之赣南和台湾
一、江西赣南新政与客家精神的弘扬
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赣南新政,有说是早年中共中央苏区建政基础打得扎实,有说乃蒋经国六年赣南行政专员公署任内政绩显着。不过在我个人粗浅看法认为,如果没有以客家人为主的赣州人民之勤劳打拼、忠义効力于地方事务,实即客家精神的弘扬光大,有没有昔日先行先试的赣南、与今天进阶进步的赣州,恐怕都还是一亇大问号?
众所皆知,旧称赣南者即今赣州市,一度名为江西省赣州地区,与闽、粤、台有独特的亲缘、人缘、地缘关系和双向交往,晚近始于蒋经国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过大有直接关连。1937年初,在苏俄历经冰天雪地13年磨练的小蒋,携妻带子辗转回到浙江溪口老家。次年便应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之邀,赴南昌出任省保安处少将副处长、新兵督练处长,而结下赣县客家缘,至于当初是谁主动?又是谁被动?才促成此事已属次要,但也不能不探究其原委。
1939年,侵华日军进逼大后方南昌,抗日新兵督练处迁往赣州,蒋经国转任赣南行署专员。此后一直到1945年初,在此地大刀阔斧地厉行4大新政,后来变成了4大政绩:导正民风,修明吏治,发展经济,和兴办教育。据说,小蒋在赣州城里的旧居,至今保存完好,居郁孤台和八境台之间,紧临古城墙。前来旧居参观的人多好奇,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当年蒋经国为什么来赣南?难不成为建设三民主义模范县而来!(本文在第11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