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稚晖: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
(粥会新闻中心讯)23号,我就要暂时逃离「吵死了」的台北,躲到近代粥会清凉地上海,出席一项由海谐会参与协办的,海峡两岸同庆九二共识20周年会展活动,这让我想到一段陈年往事:蒋介石下野后的1949年6月24日,当时国师也是粥师吴稚晖日记写道,「奉化父子来访。这天之后,蒋介石在台北草山设置了“总裁办公室” 」。海谐会会长、本会总会长陆炳文,今(9日)天在行前说明会上,无可奈何地指出。
针对近半年来的台北政坛,吵吵闹闹,纷纷扰扰,老百姓真的烦死了,某人是否也该负起政治责任,师法老蒋同样选在这天,干脆自我了断,宣布下野算了,否则亦如吴稚老当年所忧心,「专制复辟,独裁回朝,民国实亡,呜呼哀哉」!记者不解的是,我文化人士雅集粥会,一直标榜不管官场之事,粥长怎么会如此说,要请人下台一鞠躬呢?
陆炳文解释,吴稚晖始终是抱着不在民国为官,但仍十分关心国事。他的名言是:官是一定不做的,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所以,终其一生以开国元勋致力于国音统一、为国事建言、和倡导留欧青年勤工俭学,纯粹以一介普通公民身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国音统一即制定国语注音符号,成效就不必由我多说了,先来谈国事建言部分。
对日抗战军兴,国民政府迁往陪都重庆。1943年,国府主席林森病逝,蒋介石力邀稚老继任,但被推辞坚持不就,针砭时政则不曾停歇。1944年,闲来没事的国师,叫骂累了,口也渴了,便将中断了的稀饭会,在山城恢复约集,是为重庆粥会;说是喝粥之文会,其实还在于「闲话家常,笑谈古今」、「只论国事,不问官事」,吴稚晖定义旨趣在此。
某日到了定期雅聚时间,吴稚晖走出上清寺住处,安步当车要去跟文友啜粥,路过蒋介石车队必经的街角,迎面驶来配盒子枪的黑预车,果然让蒋看到他孑然一身,天未雨却撑着黑伞,天未暗竟打着灯笼,意味着无法无天,政治仍存有阴暗面,社会犹存在民不聊生角落。粥长引用第五任掌锅人丁慰慈的旧话,实即转述了重庆时代粥会的家常话。
至今中华粥会正常在台湾运作外,也把全球总部设在大陆泉州,触角又延伸到美菲等地,已发展出72分支会,秉持定期集会成规,以文会友,并以粥会友,用来纪念吴稚晖,同时共建光明社会。为求组织遍及海内外各地,我决定6月15日及8月2日,先后前往新加坡及欧陆,借着参会全球汉诗国际诗词研讨、及进行粥会前身世界社寻根探源活动,计划协助侨界筹组星洲、瑞士日内瓦、法国里昂及巴黎4亇新会。陆炳文补充说。
一当讲到留欧青年勤工俭学运动,就得并举吴稚晖和志同道合者、台北粥会第二任会长李石曾,和原江苏省主席张静江。1907年,他们3人在巴黎组织世界社,发行《新世纪》,并组织中华印字局,广印书报宣传主义主张,协助扶道人孙中山鼓吹革命。在这一段时间,吴稚老尚且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呼吁中国青年到海外深造,以半工半读方式留学。此一革命性运动造就了很多青年才俊,包括国共两党政治菁英,共产中国党和政府领导人,譬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都受到过某些支助栽培。
1953年,吴稚晖病重住进台大医院,根据李石增在他住院期间,探望时写下的日记有载,「稚老在医院晤面,屡次表示欲到美国,看子淑微就医情况,俟较愈再往,而卒未能成行,稚老憾事」,后面还记录说,如果能成行美国,也不会有蒋经国捧着稚师骨灰罐,奉葬金门南海的壮举。而小蒋和孙中山之子孙科等国民党菁英分子,亦系世界社早年送到苏俄,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小留学生;未几,邓小平希贤同志因闹学潮,被法国政府遣返,再转赴莫斯科求学,得以与蒋经国一度短暂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