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粥会主题雅集对话余光中活动后续

粥会主题雅集对话余光中活动后续

更新时间:2012-05-27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518早晨九点半,余光中及其夫人莅临万邦图书城与读者见面,同行的有台湾文联理事主席陆炳文先生,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馆长于大方先生。余先生的诗歌在大陆认知度极高,入选中学课本。一首《乡愁》几乎影响了三代人,余先生因此被目以乡愁诗人,这个标签跟了余先生近四十年,现在提起来,先生多少有些无奈。一个人在一方面的光芒太过耀眼,则会掩盖他在其它方面的成就。

先生1952年毕业于台大外文系,后辗转国外,于1959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诸事皆精,在今日秋风萧瑟的文学界,足称大师。先生有一种近乎世故的天真,他的心中充满美好,对大陆许多的文化人评价都很高,先生的宽容,使我们对自己的苛刻感到惭愧。

先生谈到与长安的缘分,说到李白、杜甫、王维,讲到长安居大不易,评价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难民,赢得满堂彩声。先生讲玄奘所著之作品是中国最著名之留学生文学,别开生面。读者问到先生的诗,先生讲自己的经历,说古典文学是自己的大传统,五四新文学是自己的小传统,而英美文学则是支流,真正优秀的作品必定是融合古今、调和中外的,先生举了大陆的陈丹青、台湾的林怀民等几个例子,先生对文学的见解,皆有实证,虽是漫谈,但句句切中肯綮。

对话余光中,乡愁是个无法绕过的问题。先生新书中提到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语出二战时期的流亡作家托马斯·凡我在处,就是德国,是否有土地才有乡愁呢?两位文豪用几乎同样的一句话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余 先生讲乡愁从浅处讲是类似同乡会式的愁苦,这种乡愁是地缘意义上的。然而从更深层意义上说,乡愁必定是文化的。先生到长安,提出要去乐游原上看看,看看这个曾激发了无数诗人怀想的古原。然而却被告知,这个原已经荒芜,不复有人登临。先生奇怪,我此来带着对西安的梦想,却扑了个空,西安似乎隐藏了起来,不让我发现。先生到底乡愁难解。我辈不免惭愧,是谁藏起了旧时长安,是谁浓重了余光中的乡愁?十三朝的古都长安,但愿不会令 余 先生失望。(来源:人人小站 2012/5/18

【编按】这场对话余光中活动,实即本会协办,西安民光粥会、于右任故居纪念馆主办的忆长安,话乡愁主题诗会,雅集系列之一的《大师与读者见面会》,总会长陆炳文在展开对话不久,就独自一人先行告退,赶往西经行知学院,为下午大师的《诗与长安》演说会打前站,起身离开书城的读者沙龙前,就当天选在万邦书城,举行沙龙的特殊意义,再向粉丝们作了3点补充:

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话并不过时,只是读书要选书,阅读可让人广交古今中外朋友;2、『万方』即行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古有名训,多到各方行走,也好增广见闻,并且增长见识;3、『万邦』来朝,万民来仪,西安是古丝路起点,先天就是一部无字天书,卧游古迹亦等同饱读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