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俭学运动与吴稚晖 * 陆炳文
1949年,蒋介石派「美龄号」专机,将「粥师」吴稚晖从广州接来台北,到89岁终老,蒋题词「痛失师表」,一生品评起来真是「一言难尽的怪人」。他先为无政府主义张目,等到跟孙文交上朋友,却成了三民主义忠实信徒,后来把《中华民国宪法》递交给蒋介石,还做了蒋经国老师,竟没有当过一天的官,周边也没有一亇人没被他骂过,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民囤政要。
1953年,吴稚晖病重住进台大医院时,去探望的好友、原台北粥会会长李石曾写下的日记有言:「稚老在医院晤面,屡次表示欲到美国看子淑微就医情况,俟较愈再往,而卒未能成行,稚老憾事……」,还纪录说,吴如果能成行美国,也不会有蒋经国抱着骨灰,海葬金厦水域的壮举后话,更不会在金门建吴公亭、立敬恒铜像,辟稚晖公园。
经常雄辩滔滔,又出奇谈怪论的吴稚晖,可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位早期宣传无政府主义,提倡世界语、引进国际观、后来信奉三民主义,多从事于文化运动,倡行注音符号与统一国语,推动科学技术职业教育,有过重大发展的人物,亦为对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深远影响的大教育家。但因他的坚决反共,故在对岸的学术界,论五四、暨留法俭学运动时,都将稚晖老略去不提。
其实依我看,没有吴稚晖的五四照样会在全国遍地开花,可是没有吴的留法俭学就形成不了运动;理由很简单,前者是三股青年师生思潮力量结合成功的,而后者只有靠单线在运作在进行,那就完全是吴稚晖、李石曾联线促成的。此即吴带头对全国的影响,于「留法俭学运动」这一件事情上,首先从1912年开始,他与李石曾、张继等人,在北京组织「留法俭学会」与「留法预备学堂」;到了1915年6月,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又在巴黎发起成立「勤工俭学会」,着手转介中国青年至法国留学。
1919年,吴稚晖等人进一步提议,在法国设立一所大学,以培养高级实业人材。此议得到里昂大学校长儒班(P.Joubin)的支持。1920年4月,稚晖老亲自赴法规划此事。同年7月,法国政府决定将里昂西郊的一所旧兵营,作为里昂中法大学校址,
上世纪20年代前后,里昂中法大学实际上应称为「里昂中法大学海外部」,是一个语言补习机构和中国学生的管理机构,并不能够独立地开设专业课程。该校出身的学生,几乎都直接进了法国里昂大学(里昂只有它招收中国文史学科学生)的相关专业系科继续学习深造。自1926年起由中法庚子赔款部分资金资助,1946年录取了最后一批学生,在25年的历史中,官方登记在册仅有473名学生。
大陆史学家指称此所大学之功在中共,甚至把周恩来、邓希贤(小平)、陈毅等人,于此「学习」的经历强加比附成「里昂大学」学生。事实上,小平同志在勤工俭学期间,仅学习数月法文,其它时间多在工厂维持生计,学习经历趋近于无;1919年赴法的陈毅,更是在1921年10月,参加中国留学生秘密集会,很快就被遣送回国。是类勤工俭学的学子于滞法期间,多接触到共产主义与左翼共党,故返国后多为左派,亦属天经地义。
由于此所大学创办人吴稚晖,生前为坚定的反共与清党论者,故中共党史在提及此段经历时,仍隐讳稚晖老之名号,协力助成此事的李石曾大名则偶而在列。大陆官方史料又多追认,1915年出现的「勤工俭学会」,乃留法俭学运动之肇始,刻意略去之前3年吴稚晖已创会首功,此一说法不免限于门户;如今国共沟通平台都建立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皆有谱了,似乎大可不必再如此偏离事件史实了。例如前些时候,我看到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出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实录〉,以及参观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所陈列的图表与出版品,一律只字未提吴稚晖居中首倡之事实,却勇于表彰当年旅欧俭学运动,确系培育中国近代政治家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