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隆延「称心」谈起* 邵隆美
为了安排全球粥会总会长陆炳文暑期访欧寻根需要,最近我检视与粥会前身「世界社」相关文件,发现行程中法国巴黎与里昂是非去不可的地方,巴黎乃105年前「世界社」创立地,里昂则为中法大学勤工俭学倡始处;而早岁留法取得法学博士,曾任中华民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任副代表,台湾旅美国宝级书法大师,近日才逝世3周年的张隆延教授,英文名字叫做「Leon Chang」,让我不免联想到,张教授生前会不会因里昂(Lyon)才得名呢?其实这个想法很牵强,一个字母之差可是差别很大吔!
全粥台北办公室里,我办公位置正后方墙面,一直挂着张大师的一幅墨宝,隶书「称心」二字,一方闲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款钤印两颗,阳文「罍翁」,阴文「张隆延印」,至今已到手约有十载,每每为到访者所称羡。张氏素有「书法家校长」美誉,做国立艺专(今台湾艺术大学)校长、教育部国际文教处处长、文大艺术研究所前身中国文化研究所「艺术学门」首任主任,斯时也被选为瑞士国际艺术及文学院的永久院士。历来在不同学校任教,同样为国作育英才,真可说是桃李满天下,包括傅申、刘国松、胡念祖、刘平衡、陈瑞康、王士仪、姚一苇、袁中平等名人名家,均为其先后教过的得意门生,皆在各个领域卓然有成。
迄今后生晚辈却鲜有人知道,张教授在台期间,还受知于陈诚、张晓峰、陶希圣、陈雪屛、叶公超政界诸公,私交甚笃; 又受益于陈定山、王壮为、曾绍杰粥贤诸君子, 以文会友;而与庄尚严、谭旦冏、余光中教授诸同道,最称莫逆。张氏在1967至1972年间,以专家及中华民国代表身分,出席多次日内瓦国际教育会议及其它重要国际会议。1971年12月27日国府宣布退出联合国,始离开巴黎转赴纽约,正式自公职致仕退休。
张氏祖父韶臣公,为前清军门提督,积功任苏淞镇总兵,定居南京;父鉴泉公,荫二品,任邮传部郎中。出身金陵世家的张隆延,家中收藏亦颇丰富,自幼耳濡目染之下,对金石书画均有极高造诣,以致影响到所带过的人,尤其是受教过的学生,在台北时如此,到了纽约亦复如此,多数人也都喜爱收藏,擅长于金石书画艺术。
张大师青壮年即平步青云,投身仕途宦海,最终繁华落尽,回归书道教学,以书法家和艺术评论家的身分,在美东地区活跃于文艺界,其纽约寓所「窟音寺」(斋号取居住处Queens皇后区的英文谐音),更是华人华侨艺文活动重镇,俨然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研究学馆,早就获得普遍肯定与历史定位。张教授学贯中西,不薄今人爱古人,门生形容「老师就像一本活的古书」、「一本百科全书」、「硕果仅存的国宝」,故旧更描述成「隆今延古的跨世纪世界文化名人」。
行政院政务委员、台艺大前校长、历史博物馆前馆长黄光男指出,张隆延学习书法之道,「青年时从胡小石研习中国文学史、文字学及书道,以汉碑隶书入手,遍临各碑,兼习各体;中年后致力汉晋西陲木简,更有所得。尔后对宋代帖学体察入微,其临仿黄庭坚,高特瑰丽;书写米元章,则意如杜甫诗句中『平生飞动意』的灵动气势」。黄政委又说,张隆延一生勤书不辍,尝谓「老来犹爱书」,至晚年书风苍劲浑厚,已然入于「人书俱老」之境。
依我看张大师及其法书,是「人老心不老」,是「人老书不老」,他到老都还是那么「称心」如意,秉持着赤子之心,写字习惯力透纸背,因此老来勤于书写,仍有力道而富童趣;99人瑞与记者笔谈時,一个劲地点头默认「人说年老了会返老还童,有时还会像孩子一样」!原来年少轻狂过的他,习过何绍基临汉张迁碑,对隶法下过很深功夫,临了三年汉简、和临摹礼器乙瑛甚至邓琰,之后更懂得「杀纸」,晚年依旧像孩子般,一笔笔写下去,笔触好像杀进纸里,笔画好像嵌入纸内,笔法就此出现了他独具的童真稚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