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吴稚晖与粥会(上)* 张志永

吴稚晖与粥会(上)* 张志永

更新时间:2012-03-23 来源: 发布:张志永 浏览:

史载,1924年,丁福保等人在上海创办「粥会」,自此成为文化人士雅集。最初齐聚一堂者,以丁福保、吴稚晖、钱化佛、庄蕴宽、蒋维乔、裘葆良为主,相互切磋诗词书画等艺术创作,这群人每次聚会也必定吃粥,「有清粥足以果腹,有蔬果足以适口,有老友足以倾谈,余实爱此淡泊生涯。」粥会创始人丁福保曾经这样说过。放在社会价值混乱,典范夙昔不再的今天,粥会中的文人风骨更见其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抗战末期,上海沦陷,粥会元老吴稚晖跟着国民政府移居重庆,悬念着沦陷区内的老友丁福保等人,吴稚晖于是重新恢复白粥之会,也就是四川人口中的「稀饭晚会」。吴稚晖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老友,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总是备着满腔的热情和热粥以待来人。大家在动乱中,除了不改过去魏晋清谈之风,一方面也有简约食粥,想念沦陷区同胞的意味在。

 

1953年吴稚晖病危时,结算财产帐务,发现总数挂零时,竟然破涕为笑,在账册上写下「恰当」二字,同时在遗嘱中书明:「生未带来,死仍支配,可耻!」这样豁达乐天的胸襟,成为粥会后辈的典范。

 

吴稚晖生前最爱吃粥,早晚两餐都要食糜。很久以前,他就替没有任何宗旨、和规则的粥会定下一个旨趣:「闲话家常,笑谈古今」,这八个字成为粥友们始终追求的格言。所谓的闲话家常,指的是不谈『官事』;笑谈古今,则是当论『国事』,不过大多时候,文学艺术还是大家分享讨论的共同话题。

 

大陆易手后,部份粥友陆续来台,一开始生活尚且无着,无暇顾及粥会的雅聚,一直到1958年冬天,吴稚晖逝世五周年之后,有一天吴稚晖的弟子狄膺在铁路招待所下楼时,忽然转头对同行的晚辈沈映冬说:「先生对粥会有期待,现在是我们设法促其实现的时候了。」沈映冬二话不说,离去后马上就办,很快选在冬至时节,在台北恢复起粥会的文人雅聚,让楼梯响后,立刻看见来人,因而粥友们常常以「楼梯响粥会」来戏称台北粥会的成立,这也是对当时出力最多的沈老一种间接的赞美。

 

其实,1955年,台北便有以吴稚晖为首的临时性「粥集」,欢迎章嘉活佛首度来台驻钖,三年后才将变成每月一集,并正式倡复名为「粥会」。台北粥会深得老粥友于右任等支持,招朋引伴加入。许多学术、政治、军事、文化界的名人,诸如孙科、于右任、何应钦、丁治盘、李石曾、蒋复璁、郑彦棻、黄季陆、罗家伦、贾景德、莫德惠、蒋纬国、君璧、董作宾、郎静山、庄严、江兆申、黎东方、杨英风、叶醉白、熊式一,郎静山、刘太希、刘延涛、林光灏等,都是粥会的粥友,真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因狄膺是吴稚晖的学生,又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经众人推举为首任会长,后李石曾、杨森、萧赞育、丁慰慈相继担任会长,大力经营之后粥会终至群贤毕至、冠盖云集,引为当年海隅骚坛之盛事。

 

台北粥会的倡复引起各地纷纷响应,不但台湾南部亦陆续组成粥集,流风余韵也风『糜』到外岛的"金门粥会""马祖粥会",甚至海外各地都风起云涌,例如南美洲乌拉圭的"孟都粥会",美国西岸的"洛杉矶粥会""金山粥文会"纷纷成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