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我看着余光中千步成诗《洛阳桥》* 陆炳文

我看着余光中千步成诗《洛阳桥》* 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2-03-08 来源: 发布:陸炳文 浏览:

在文学大师余光中教授的老家福建泉州,有一座建成近10个世纪的洛阳古桥。余大师从6岁由父母亲牵着小手,第一次走到桥头之后,一直没有机会再上过这座名桥;去(2011)年4月,我陪着他和洛阳桥有了赋诗之约,将为“海内第一桥”写一首赞颂诗,以寄托他浓浓的思乡情怀。就这样子,22号,我们一同以轻盈的脚步登桥,心里却想来承载历史和文学双重的重。

一路上有近100位记者和仰慕者尾随,大家紧跟着都忙不迭地在拍照,桥上只停顿了10回,余光中很有节奏感地主动停下来,每100步停停走走,全程算下来共走了1060步。一名年轻的女记者性子急,指出前有曹植7步成诗的例子在,请问大师关于洛阳桥创作诗何时可以完成?他认真地回答说,「慢慢写,不急」。或许是近“桥”情怯,这份横亘了76年时空的情感,让诗人慢下脚程,格外慎重了起来,大步伐也变成了小碎步。

当天余大师辛苦走完全桥,我兴奋地在粥会请喝稀饭,他先啜了一口清粥,又动情为旧作《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四章之外,另行谱写新章“而未来”,即兴留下墨痕时,其实我早就直觉料想到,余光中正在预为新作铺陈,《洛阳桥》成诗指日可待,世纪力作巳呼之欲出,翰墨间飘逸出的乡愁一定转淡,更浓烈的则是一种关注“桥”情、依恋交往与期盼沟通之情。

果然如此,诗人返台后,心中孕育了足足两个礼拜,才下笔定稿的《洛阳桥》新诗,选在一年前的“五•四”、近代中国新文学运动纪念日,第一时间第一个通知我的时候,廹不急待拜读了大作,心情已不再沉重,而是如沐春风般轻松,因为这40句诗、40行诗,开头一句「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就打动了我。于是当下作出决定,我受托带着大师最新荣誉诗作,重回刺桐城古老的洛阳桥畔,隆重举行世界首发记者招待会。

在《洛阳桥》发表会里,我亳不掩饰自己不会写诗却会读的心情,大胆表示余光中诗是用身写、心写、灵写、脚写、和笔写,他的笔并不是普通的笔,还是一只如椽大笔!所谓“身写”,正是指他身历其境,形成感喟诗句「少小离家,回首巳耄耆」。至于“心写”,其用心程度完整发抒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诗句,游子的心情又自然表露在「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一头」的字里行间,半个多世纪前的画面,通过文字仿佛就在眼前。

“灵写”,诗里按说有典故中的人物,比如:蔡襄、俞大猷等,然而余光中说人却甚少用典,这正是身心灵动合一的表达,他在用灵魂写诗谈情,才会用句「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脚写”,意味着余光中走洛阳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实实在在,脚步之所及走过,覆盖上蔡襄、父母以及各个时代人物的脚印,猜想迈开阑珊步履,「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笔写”,我赞赏余光中的神来之笔,寥寥数语,写尽了洛阳桥近千年的沧桑,跨过了这座中国四大古桥中,距离台湾最近的交通桥梁,妙笔生花,且看诗中「潮起潮落,年去年来/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颇有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度。《洛阳桥》千步成诗,由于是余大师如此这般,用身、心、灵、脚和笔写出来的,用来分享自己诠释石桥的古意与新韵,其中完全没有矫揉做作,没有虚情假意,没有勉为其难;所以,这种诗作能够感动人,最容易深植人心,更会普及于大众,终将流传于后世。

5月中旬,我又要邀请余光中一起到陕西西安,出席“忆长安•话乡愁”作家雅集活动,届时他会不会有灵感,连带产生新意境、新构思而诗兴大发,一切尚在未定之天。(全球汉诗总会永远顾问在第12届﹝新加坡﹞国际诗词研讨会开幕典礼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