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这里不卖粥也不只是啜粥 * 陆炳文

这里不卖粥也不只是啜粥 * 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2-03-06 来源: 发布:陸炳文 浏览:

今天在花莲成立全球总排序72号的粥会,洄澜的第2个文化人士雅集,我做为全球粥会掌锅人,心情是既兴奋又激动。我兴奋的是,台北粥友由全球粥会名誉会长丁之发上将亲自领军,一行人浩浩荡荡开来国军英雄馆助阵。

我激动的是,台北市中华粥会理事长赖宗烟将军,上任才2个月就成功辅导粥会在花莲另起炉灶,又约集了60多位粥友大会师,为『洄澜』此一花莲的旧地名,赋予了大时代新义,两地文人雅士两相激荡下,将会形成文艺创作回萦巨浪。

在座属我参加粥会最早,屈指一算超过30年了。10年前承乏台北粥会会务不久,行政院新闻局机关刊物《光华杂志》记者来专访我,并在2002年10月号上,大篇幅报导了雅集轶趣。今天程序中又要我报告粥会的沿革、史实及精义,就以旧事重提,旧话重说的方式,跟大家「闲话家常,笑谈古今」一番。

文中指出,在台北有一个名为粥会的团体,这儿既不卖粥,也不只是啜粥。它是一个在国史馆列有专档,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人文社团,《中华民国史事记要》民国13年1月13日条载,「丁福保等创粥会于上海,自此成为文化人士之雅集」。最初成员以丁福保、吴稚晖、钱化佛、庄蕴宽、蒋维乔、裘葆良等江苏无锡、武进一带旅居沪上者为主。

1958年在台倡复后,更多学术、教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界的各地名人呼朋引侣入会,诸如吴稚晖、孙科、于右任、何应钦、杨森、李石曾、狄膺、罗家伦、郑彦棻、贾景德、莫德惠、黄君璧、董作宾、郎静山、庄严、江兆申、黎东方、杨英风、叶醉白、蒋纬国等等,都是粥会的粥友,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相传,当年不加入就成不了诗书画『大家』,因为粥会名贤个个腹中尽是天地和清粥。

「历经八十年,中华粥会依然不收会费,每月15号的雅聚,也不发请柬,自由来去,最重要的就是自在,曾是萧万长内阁智囊的现任会长陆炳文指出。只是现在聚会地点改在特约餐厅,所以参加者每次须缴300元的粥食费而已」。但是这样子终非长久之计,我在2004年准备好改弦更张,向政府部门办妥立案登记,不久再更易每季约集一次,并酌加收500元粥资,入会及年费各1000元,以利有效运作与正常发展,以文会友并以粥会友,也就成了粥友精神生活的共同向往。

粥会精神导师吴稚晖最爱吃稀饭,生前早晚两餐都要食糜,如此嗜粥绝不只是啜粥而巳,就替没有任何宗旨和规则的粥会,定下一个一致奉行的旨趣:「闲话家常,笑谈古今」,这八字遂成为粥友们追求的格言。所谓的闲话家常,指的是不谈『官事』;笑谈古今,则是当论『国事』,不过大多时候,文学艺术还是大家分享讨论的共同话题。

「酒席何如粥席清,前贤雅集足垂型;中西新旧倾筐语,书画诗联信笔成」。这是粥贤梁寒操对于雅集的诗咏。瞻仰粥会历来的风云人物,我觉得粥会之所以能够持续扩散,始终历久弥新,完全在于「淡雅」二字。尽管这些附庸风雅的名流,不少都是位高权重的大官,然而他们却甘于淡泊,也才会喜欢上粥会的清淡雅致,而乐于聚合有志一同者。

「有清粥足以果腹,有蔬果足以适口,有老友足以倾谈,余实爱此淡泊生涯」。上海粥会创始人丁福保曾经这样说过,此话放在社会价值错乱,典范夙昔不再的今日来看,数以千计粥贤的悠雅风骨,益见其时代的意义与价值。(在花莲粥会成立大会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