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粹京劇點讚!馬英九行程有變,突然決定參觀一個地方
更新时间:2024-04-09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為國粹京劇點讚!馬英九行程有變,突然決定參觀一個地方
來源:4月8日大陸媒體工作者
原標題:馬英九行程有變,突然決定參觀一個地方,誰都攔不住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馬先生竟然在第一時間"臨時起意",帶著青年們直奔大劇院,欣賞京劇去了!這一決定,著實出人意料。
京劇,作為中國的國粹,雖然聲名遠播,但能真正欣賞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對於很多人而言,京劇是一道太過"厚重"的文化大餐,要吃下去並不容易,在島內,京劇雖然也有一定群眾基礎,但大多局限於中老年人。
再加上這次臺灣訪問團以青年人為主,讓他們去看京劇,恐怕很多人會犯"嘴饞"吧,那麼,馬英九為什麼要作出這樣一個決定呢?
馬英九此舉,有兩層深意:一是"授人以漁",二是"潤物無聲"。
所謂"授人以漁",就是要讓臺灣青年從"吃京劇這道大餐"中學會欣賞國粹、熱愛傳統文化的方法。
京劇博大精深,要真正欣賞它、愛上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通過現場感受京劇魅力,哪怕只是解開「京劇初印象」,也足以讓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像春風化雨,只要潤物無聲,定能喚醒他們心中對民族藝術、民族文化的熱愛。
其次,馬英九是想要通過京劇這個載體,讓臺灣青年感受中華文化的震撼和民族的向心力。
文化認同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唯有「春風化雨」,「日久見人心」,
通過點點滴滴的文化浸潤,臺灣青年才能逐漸喚起內心深處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而這,恰恰就是馬英九此行的最大使命。
當然,馬英九能作出這個決定,應該也不是"心血來潮"。
京劇之行雖然是"驚喜",但相信一定是精心籌畫的結果,作為兩岸關係的資深參與者,馬英九當然深諳民族認同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意義。
之前在策劃行程時,相關方面可能也對是否去看京劇有過討論和思量,馬英九不愧是“行家”,把京劇這個選項"藏"到了最後,又把青年們的反應看在眼裡,最終作出了這個決定。
中華五千年文明所積澱的深厚文化底蘊,是維繫兩岸同胞情感的最大紐帶。
經典劇碼如《貴妃醉酒》,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委婉含蓄的表達、精雕細琢的程式、詩情畫意的意境,莫不彰顯著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
作為同根同源的炎黃子孫,兩岸同胞對京劇藝術的欣賞,理應有一種殊途同歸的共鳴。
而對於臺灣青年而言,京劇藝術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那些程式化的表演、雋永的唱腔;
但那些隱藏在程式背後的情感表達、藝術追求,卻又讓他們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種親切感,恰恰來自于血脈相通的文化認同。
同時,細細品味,這次大陸之行,馬英九先生簡直就是變身"超級導遊",且是文化導遊。
從歷史遺跡到藝術殿堂,馬先生用心良苦,生怕這些青年錯過任何一處文化「打卡地」。
其實,對於兩岸同胞而言,以文會友、以藝會友,是最高境界、最理想的交流方式。
所以,兩岸青年一代,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動能"。
只有從小學會欣賞國粹、熱愛傳統文化,對中華文明心生敬畏、心懷認同,兩岸的心才能真正貼近。
馬先生這次京劇"導覽",為的就是點燃這份文化認同之火,而青年朋友們回到島內,也一定要化身"講解員",把大陸的發展、文化的魅力講給更多人聽。
這樣,兩岸同胞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我們就一定能攜手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來源:4月8日大陸媒體工作者
原標題:馬英九行程有變,突然決定參觀一個地方,誰都攔不住
馬英九先生的這次大陸之行,可以說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訪問,尤其是臨時"驚喜"的京劇之行,更是讓人眼前一亮,耐人尋味。
仔細回想一下馬先生原來的行程安排,故宮、天安門廣場、鳥巢、大學……這些都是北京的"標配景點",而作為曾經的臺地區領導人,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合影留念,本也無可厚非。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馬先生竟然在第一時間"臨時起意",帶著青年們直奔大劇院,欣賞京劇去了!這一決定,著實出人意料。
京劇,作為中國的國粹,雖然聲名遠播,但能真正欣賞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對於很多人而言,京劇是一道太過"厚重"的文化大餐,要吃下去並不容易,在島內,京劇雖然也有一定群眾基礎,但大多局限於中老年人。
再加上這次臺灣訪問團以青年人為主,讓他們去看京劇,恐怕很多人會犯"嘴饞"吧,那麼,馬英九為什麼要作出這樣一個決定呢?
馬英九此舉,有兩層深意:一是"授人以漁",二是"潤物無聲"。
所謂"授人以漁",就是要讓臺灣青年從"吃京劇這道大餐"中學會欣賞國粹、熱愛傳統文化的方法。
京劇博大精深,要真正欣賞它、愛上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通過現場感受京劇魅力,哪怕只是解開「京劇初印象」,也足以讓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像春風化雨,只要潤物無聲,定能喚醒他們心中對民族藝術、民族文化的熱愛。
其次,馬英九是想要通過京劇這個載體,讓臺灣青年感受中華文化的震撼和民族的向心力。
文化認同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唯有「春風化雨」,「日久見人心」,
通過點點滴滴的文化浸潤,臺灣青年才能逐漸喚起內心深處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而這,恰恰就是馬英九此行的最大使命。
當然,馬英九能作出這個決定,應該也不是"心血來潮"。
京劇之行雖然是"驚喜",但相信一定是精心籌畫的結果,作為兩岸關係的資深參與者,馬英九當然深諳民族認同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意義。
之前在策劃行程時,相關方面可能也對是否去看京劇有過討論和思量,馬英九不愧是“行家”,把京劇這個選項"藏"到了最後,又把青年們的反應看在眼裡,最終作出了這個決定。
中華五千年文明所積澱的深厚文化底蘊,是維繫兩岸同胞情感的最大紐帶。
經典劇碼如《貴妃醉酒》,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委婉含蓄的表達、精雕細琢的程式、詩情畫意的意境,莫不彰顯著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
作為同根同源的炎黃子孫,兩岸同胞對京劇藝術的欣賞,理應有一種殊途同歸的共鳴。
而對於臺灣青年而言,京劇藝術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那些程式化的表演、雋永的唱腔;
但那些隱藏在程式背後的情感表達、藝術追求,卻又讓他們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種親切感,恰恰來自于血脈相通的文化認同。
同時,細細品味,這次大陸之行,馬英九先生簡直就是變身"超級導遊",且是文化導遊。
從歷史遺跡到藝術殿堂,馬先生用心良苦,生怕這些青年錯過任何一處文化「打卡地」。
其實,對於兩岸同胞而言,以文會友、以藝會友,是最高境界、最理想的交流方式。
所以,兩岸青年一代,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動能"。
只有從小學會欣賞國粹、熱愛傳統文化,對中華文明心生敬畏、心懷認同,兩岸的心才能真正貼近。
馬先生這次京劇"導覽",為的就是點燃這份文化認同之火,而青年朋友們回到島內,也一定要化身"講解員",把大陸的發展、文化的魅力講給更多人聽。
這樣,兩岸同胞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我們就一定能攜手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