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民国与渡台大书法家多半在粥会(下)*陆炳文

民国与渡台大书法家多半在粥会(下)*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1-07-17 来源: 发布:管理人 浏览:

一甲子前,大陆易手,当时随国民政府迁台的党政军要员中,字写得好的比比皆是,最为突出的在于右任、和吴稚晖两人之外,另廿四大家当数:贾景德的颜体,作书典雅而矞皇;董作宾的甲骨文,有以古为新的美感;赵恒惕的隶书,有民国以来数一数二之称;高拜石的篆书,用笔圆劲且骨势峻迈;陈含光的小篆,尽得吴天发神签碑精髓;梁寒操的行书,韵澹雅秀逸一洗古人窠臼。

 

其它有如:丁治盘的行草,别具一格;王恺和的楷书,庄严厚正;奚南熏的篆书,自成一体;阙汉骞的拨云体,属狂犷之笔;关麟征的草画铁笔银勾,颇富儒将之风;杨森的大字磅书,具气壮山河之气。还有王王孙、王壮为、王北岳等刀奏书体,透析出浓厚金石风味;钮永建、李石曾、狄膺、蒋复聪、郑彦棻、刘太希、伍稼青、张隆延等文人书法,又流露出淡雅人文气息,值得细细品赏。而章嘉呼图克图第19世,蒙人咸以「活佛」称之的专长蒙古文书法,最值得一提,因为最具民族特色。

 

以上这一批渡台书法家,大部份来自长江流域,历经清末碑学之绪,集先贤智慧,博古通今,南北兼收,碑、帖、金石文字互用。相对于迁台之前的颠沛流离、战乱不安;台湾偏安海角一隅的特殊时空环境,提供这批书法家安定平稳的修养生息机会,每天利用余时勤治书法立竿见影,让他们的书艺得以有成,再朝多元淬炼及鑚研方向努力,并各自开创出自己在书法领域一片天。

 

这些知名书法家,当年共通之处在于,多半皆为本会粥友,又均多属岛内政治人物,或在朝从政,或民意代表;然而早年为官者官箴好,一笔好字也没有话说。可不像现在的政府官员,几乎完全不是那回事,握笔比拿锄头还沉重,斗大的国字正体写出几个,若是看到通篇草书,连猜带蒙都认不出来,甚而推说是大陆之简体字,岂不是贻笑大方。

 

有识者半开玩笑说出耐人寻味的一段话:「过去粥会这些做到高官的人,尽管在例会雅集时很低调,从不过问政治,却很关心国事,只会闲话家常,偶尔笑谈古今,但是在吃粥之余暇,同时写字用力一些,轻者台北会发生地震,重者有可能动摇国本」。此话谅非子虚乌有,亦不会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