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噶瑪蘭根在蘭陽 陸炳文源岀古田 尋根探源固本重血脈

噶瑪蘭根在蘭陽 陸炳文源岀古田 尋根探源固本重血脈

更新时间:2020-06-28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噶瑪蘭根在蘭陽 陸炳文源岀古田 尋根探源固本重血脈 


[粥會新聞中心6月28日臺北訊]今(28)日,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坐火車去花蓮,途經蘭陽平原,這裡是他童稚生長地,亦為生存發展育成地,車子過站只停留片刻,便飛快往下一站疾馳,一站站永不會長靠站,如同生命般要拿得起,又像生活也要放得下,一天天永不會常依存。


一張小時候玩伴舊照,大粥翁9歲古老建築,共處載载多形影不離,勾起了童年生活片段,另一宜蘭大學劉金元,合影於校友服務中心;日前打開了思緒雷達,尋覓著各式各樣線索,循次而進入童真無邪,夢回己身那往日情懷,略帶豪壯的玩耍冒險,重溫小帝國榮耀時光。


粥翁如此78高齡,按圖索驥故園中,不想獨自地享樂,而分享到朋友圈,乃老叟事隔64載,睹故物亦思舊情,同時也相當幸運,得以穿越400年,重現了農校遺址,步上文化層尋幽,訪勝一處展示區。


一個年將80的老人,來到一所大學校門口,沒有通報姓名及職業,沒有扣留下身份證件;只說6至12歲住這,就在熱心人士安排下,長軀直入登上校史館,找到所要找的老圖片。


老叟陸炳文讀小二起,在附近中山國民小學,初二前就學宜蘭中學,住鄰近宜蘭高級農校;前身為宜蘭農林學校,創立於日治1926年,臺灣光復後幾經遞嬗、即成今日之宜蘭大學。


近百年的老校,最早期校門前,竟然流淌一條「護校河」,門內尚見大王椰路樹;臺灣光復之初,門外兩側圍牆上,特有「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字樣。宜蘭高農時期的校門,學校全名題字,還是很難能可貴請到,粥會名賢于右任書寫。目前宜大佇立校門,已是2020年最新版。


陸炳文住了7年木屋,原為1930年老舊學寮,農林時期之學生宿舍,嗣後變作教職員宿舍;成半非字型3排木構,陸家在第2排頭一間,如今整個被打掉重建,完全看不出原來面貌。


宜大保留唯一舊建物,僅校友服務中心一處,初始1934年建修養室,類似於師生文康中心;少見和洋建築小而美,粥翁童年在周邊玩耍,知為收藏標本陳列館,及今整建後外觀如舊,內部陳設已煥然一新。


70年代以後長期充當、農村家事實習托兒所,2016年再經修復完成,初作藝文展覽區使用;晚近改撥交給秘書室,金元兄在此服務校友,陸炳文頭頂多重身份,首訪應邀在留言簿記,事隔64載睹物思舊情。


宜蘭大學幾年前有幸,在增建校園建築的程中,挖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宜蘭市政府唯一列冊,「宜蘭農校遺址」寶地,成為噶瑪蘭文化大發現,整理出了3萬多件文物,經仿製後在原址位置上,成立「農校遺址文化層」展區,才在5月27日開展開放參觀,並以「穿越400年,重現農校遺址文化層」為主題。


據瞭解到,粥翁度過生命當中、十一分之一處校園,宜蘭大學的前身是,「臺北州立宜蘭農林學校」,近年所挖出來的屬於、十三行文化舊址類型的,考古遺址範圍頗為完整,遺址仿真墓葬群,包含中層及下層,年代距今約400年,沿襲學校舊名列冊,稱為「宜蘭農校遺址」。


校方有感於遺址的珍貴,在幾乎相當於當年發掘岀,農校遺址的相對位置、即行政大樓地下一樓萬斌廳,建置「宜蘭農校遺址文化層」展區,稍早舉行開展儀式後,就屬於常設性展示,展示區域分為「門廳牆體立面」、「仿製文物展示」及「多媒體互動區」三大區塊,展現考古遺址內容,讓人一窺先民原始面貌,噶瑪蘭族的生活與文化。 


陸老因此一新發見而認為,本地原住民族噶瑪蘭族,其木本水源就在這裏!我們陸家本源又在那裡?木有本,水有源,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它的來源,何況一個人血緣,誰沒有一來處呢?4天前24日一整天,粥翁從台北到宜蘭,先往佛光大學,再去宜蘭大學,正是為木澆水固本,也為活水來找源頭,更替自己尋根探源。


我們陸家近世的水源,族譜記載的很清楚,正在福建古田縣境內古田水庫內,原來的城东街道永洋村,如今早已是成群魚兒悠游其間了。至於台灣光復之初,就被派來從事教育工作的父親,當母親帶著我和大妹探父依親時,家父工作與生活之地,即為目前國立宜蘭大學前身、台灣省立宜蘭農校舊址。


宜蘭農校,是陸家在台的木本;而古田水庫,則為陸氏在閩的水源,都被尋根一族給找到了,真的屬老天有眼,祖上有德之宗功!一般累功需要十年,積德納福需要百年,這種情形好有一比,栽植樹木需要十年,培養人才需要百年。比喻培植有用之人,非常不容易,或謂為國作育英才,是長久之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語本《管子.權修》,道在成長實屬大不易,養成教育更重重困難。


去回雪山隧道,陸總長同一日,分訪佛大宜大,也就是本於重視,好人才難得難求,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們絕不可輕忽。存在一樣的道理,好木材難得難求,粥翁撫龍舟木料,表示絕不可待慢。噶瑪蘭木有所本,根就在蘭陽平原;陸炳文水系源流,等同人之血脈,遠岀古田永洋;只有人因固木本,尋根才不忘祖德,中國人因重水脈,探源始永誌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