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张呜著《辛亥》一书不呜则巳,一鸣就是革命性写法

张呜著《辛亥》一书不呜则巳,一鸣就是革命性写法

更新时间:2011-06-20 来源: 发布:管理人 浏览:

(粥会新闻中心讯)自称是个“做历史的”改革者张鸣,著作等身,关于中国历史和农村政治方面尤多,代表作有《武夫治国梦》等,书写文字生猛有劲,其中最劲爆的一句话,是「国民党在台湾未必能赢,若开放到大陆选举,国民党肯定赢」,但最革命性写法的近作,乃民国百年4月间才由台湾联经出版的《辛亥-摇晃的中国》一书,可谓不呜则巳,一鸣可是惊人。

此书作者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专任教授,所写《辛亥》不同于正经八百的一般历史专著,书中角色全被作者轻描淡写成一流好看的小说人物。例如把国民党元老、粥会名贤吴稚晖(敬恒)的怪异行径,予以生花妙笔一挥,智多星巳变成十足“民国怪人”。再者将汪精卫的义举加以戏剧化,原本美男子计划好一套完美刺杀行动,要跟摄政王同归于尽,料在埋炸弹时,鸦儿胡同的一个人吃坏肚子,半夜出来出恭,发现石板桥下有人影晃动,多管闲事而闹开坏事。

著作此书的革命性写法,尚且表现在与众不同的两方面:其一、众多大谈阔论巨观的史事,他却专注故事的细微末节;其二、众多寻求历史上的必然性,他却专找史实中的隅然性。后者对张呜来说,辛亥革命就是一连串的隅然,其间共有五个岔路口,如果在某个分岔口转了向,那段历史一定会改写。

举凡人类历史事件,其实就是人的轨迹;人生路上常遇岔路口,历史遭遇也经常如此。在以往的历史学家眼里,凡一件大事发生了,必定是必然的,他们的使命无非是找出为何必然的理由。但是实际上的发展正好相反,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好些分岔口,之所以这样拐弯,而非那样拐弯,往往取决于某些很偶然、甚至很细微的突发因素。

张呜正是寻找史实中隅然性的当代政治史学家,他归结出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即:1、1908年11月14日下午,38岁光绪皇帝的突然暴毙,寡母孤几接班全乱了套;2、1910年4月革命党人进京谋刺摄政王,汪精卫等人的事败垂成;3、1911年10月9、10日两天,孙武等人在汉口试制炸弹不慎失手,据点和名册相继暴露;4、1911年11月响7日凌晨之前,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已经跟同情革命的士官同学现任第二十镇统制的张绍曾,以及第二混成协拹统蓝天蔚商量好,准备合力在北方发难,推翻满清王朝;5、1912年1月16日,尽管南北方的议和已接近完成,就差袁世凯最后推一下清朝的孤几寡母,推翻帝制就可大功告成。

辛亥革命摇晃动荡的程度不算太大,但确是我国史上变化最大的一个事件。整个发展过程,充满了无数变数,面临多个岔路口,无论哪个岔路作了不同转向,历史的路径就会因此转弯,也许后来看到的就不是今天的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