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墨飛白渲染三筆法在嘉南平原揮寫出的故宮南院
濃墨飛白渲染三筆法在嘉南平原揮寫出的故宮南院
承蒙陸炳文會長盛情邀約,2019年12月31日,欒建利有幸陪同陸炳文會長、與陸連國先生、及其千金陸憲一行四人,共聚嘉義太保參訪故宮南院。
故宮南院是傳統書法、與現代建築結合的經典案例,陸炳文會長對此早有一探究竟之夙願,而陸連國先生則為建築行業世家,也是吉林墨寶園的法定代表人,與建利共讀於明道大學書法博士班,博士研究課題,正是書法文化與建築藝術之關聯,其千金陸憲留學義大利建築學專業畢業後,擔任過多場國際建築展覽策展工作。所以,本次行程對同行幾人均可謂意義非凡。
尤為難得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蘇慶豐主任,長途跋涉南下親自導覽,使我們得以更為全面、更為深入的洞察此處聖地。蘇主任是故宮南院成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對故宮南院的設計初衷、及方案特色瞭若指掌,也為我們講述了故宮南院,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
整個故宮南院園區共約70公頃,主體建築僅20公頃,還設有至善湖、至德湖兩座人工湖及人工濕地、熱帶花園、水岸舞臺等休閒區域約50公頃。從正門繞行半周至故宮南院後側,整個大型建築可以以宏觀視野展現,大寫意筆劃框架下的藍圖盡收眼底。與北故宮的莊嚴肅穆迥異,南故宮儼然一派現代氣息,然而,細品之,卻又可以從現代中,感受到東方傳統文化美學的古老厚度。
據蘇主任介紹,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之建館以「國際級的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為其定位,並從亞洲宏觀的角度展現出典藏國寶的時空脈絡與文化背景。南部院區建築亦是亞洲美學具體表現,最終由曾獲頒「2014 年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的姚仁喜建築師所設計,歷時多年才竣工開放,其中有平衡南北的經濟和文化考量,也有政黨競爭的政治角力。人們通過創造各種各樣的物品來認識世界,而後人又通過這種種穿越時空而來的物品來瞭解歷史。
姚建築師借由衍生自中國濃墨、飛白及渲染三種書法筆法,在廣垠的嘉南平原上揮出三筆寫意筆畫,建構出三部分流線型建築量體(建築物在發展設計時,會用一些幾何型體去構成立方體、圓柱、圓錐、角錐、球狀等,由這些基本的幾何體積所構成的形體就稱之為「量體」),顯現出墨黑色行雲流水般的流動造型。
這三個各具特色的造型體具有不同的功能:由於典藏品對自然光相當敏感,因此實量體(源自濃墨,名為「墨韻樓」)主要為典藏與展示空間;玻璃與鋼柱所形塑的虛量體(源自飛白,名「飛白館」)中,則為大廳、餐飲、圖書館、辦公室等空間;而第三筆劃的渲染以蜿蜒曲線穿入虛、實量體所圍塑之中庭,穿越過前兩個交織的造型,將所有的空間聯繫起來。
此等設計正是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其外觀有「龍」、「馬」、「象」虛實交錯的圖像,分別象徵中華、波斯與印度這三股重要亞洲文明價值及文化交互影響,並有著獨特的生命力。實體量建築的外觀由36,000多片鑄鋁圓盤外掛於弧型牆面所構成,以現代數碼化的設計呈現古老銅器上的龍紋及雲紋。當陽光移動時,經由圓盤的反射,「在雲中移動的龍」會在此獨特設計的弧形立面上呈現出來。
從虛實兩個量體中間交叉的門進入接待大廳,是寬敞宏大的公共服務空間,其中售票台造型別致,上方也同樣有白色背景下襯托出來的「龍」、「馬」、「象」主題圖像,此外還有博物館教育空間、餐飲及紀念品商店等。拾級而上,透過玻璃窗可以俯視平湖,二樓觀景台探出部分可以將橫跨湖兩岸的曲線大橋——「至美橋」盡收眼底,此黑灰建築極為高雅,也是渲染的一部分。據蘇主任介紹,這是一座完全沒有落柱的跨湖景觀橋,超長跨度以25根不同長度與角度的拱肋隨著面板的彎曲排序而成,大橋曲線靈動,頗具匠心,晚上燈光和噴霧可以營造出虛無縹緲而又絢麗多姿的奇妙景象。
虛實兩個量體中間相通,館內規劃設有五個常設展廳、一個多媒體展廳、一個專題展廳、一個借展廳及兒童創意中心。常設展包括「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五大主題。
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在故宮南院金牌導遊的帶領下,重點探訪了正在展出的鎮館之寶——「龍藏經」、藉由華人的民間小吃「酸菜白肉鍋」熱炒的所謂「故宮三寶」之一——「肉形石」、張大千晚年未竟之名山巨作——《廬山圖》、VR全像動態投影《清明上河圖》等精彩大展。
美景不可勝收,美物目不暇接,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今日主要是為探尋故宮南院建築與書法相互融合的關係而來,可以說,故宮南院的設計,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建築潮流相結合,書法正是其中的建築設計靈魂所在。書法與建築的結合不僅可以有所作為,而且是大有作為。比起傳統學習書法技法的單一應用來說,將書法應用在建築設計之中,極大開拓了書法資源的利用範圍,大陸書法專業開設在建築類大學顯然有其合情合理的原因。
至於故宮南院的其他寶貝,需留些念想,期待來日再慢慢享受美味的精神大餐和視覺盛宴。與善者為鄰,與摯友為伴,與智者為伍,與賢者同行,今日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年終歲尾,收穫頗豐,美哉樂哉,不虛此行。(2020年元旦 欒建利記于明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