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粥翁揭開太倉弇山園元代大鐵釜鍋蓋一探可否煮粥

粥翁揭開太倉弇山園元代大鐵釜鍋蓋一探可否煮粥

更新时间:2019-09-17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粥翁揭開太倉弇山園元代大鐵釜鍋蓋一探可否煮粥


[粥會新聞中心9月17日臺北訊]9月17號,歷史上的今天,也就是1894年9月17日,爆發了中日甲午海戰,這使得陸炳文聯想到鄭和、太倉、鐵釜鍋煮粥、與臺北粥會倡復人狄膺。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今日也對大陸友人、著名詩人、太倉市政府原秘書長龔璇,表示感謝,因為日前寄來的相關圖文,揭開了太倉弇山園內元代大鐵釜鍋蓋,更解開了千年此釜非彼鍋並未聞煮粥之謎!

陸炳文很喜歡這樣介紹老朋友、同樣學師範岀身的龔璇:不僅是一名公務員,而且還是一位詩人;關起門來辦公,推開窗戶寫詩。「沙溪非溪,如周莊非莊,同裡非裡、木瀆非瀆、千燈非燈,千年古鎮,有人追溯它的歷史,只為揭開唐宋以來、元以來、明清以來、民國以來,江南名媛的面紗,以臨水的高貴、臨街的典雅,面朝藍天,身入幽巷,抒寫隱喻的時間」。這是龔秘書長詩集、《沙溪,沙溪》的開頭詩句,恰如八月仲秋裡的一陣和風,給讀到詩的人送來一絲溫暖。

中秋節後一日,龔璇連忙依約定,給粥翁傳來微信:「在蘇州市的太倉市內之弇山園,進門不遠,有一個大鐵釜,內徑164釐米,深87釐米,數噸之重,為元代造船浸煮纜繩之用,主要功能是把桐油倒入其中,再把竹篾編織的纜繩,盤置釜內浸煮,使桐油滲入,加固防蝕,不易被海水腐蝕。據說,鄭和下西洋時,沿用這種辦法。明代朱國禎《湧泉小品》曾有記載」。短信又附註:「陸老師,不好意思,拖至今日,才發給你,請見諒!」

陸總會長同日回謝,同時進一步請教:「感激不盡,謝謝指教!唯鄭和當年,可曾有一說?鐵釜够大,用來煮粥,當作粥鍋,物盡其用,一舉兩得!皆大歡喜」龔:沒有這樣的說法。陸:如果可以煮粥,該有多好?鄭和不愁,兵多粥少;我掌鍋人還捏瓢,也不再愁僧多粥少!陸炳文與龔璇二好友,分別定居臺灣江蘇兩地,說遠也近,說近也遠,冷眼看冷鍋,亦即大鐵釜,炒熱了千古話題,却有啜熱粥之感,更聞到鄉土香和粥糜香。

愛詩的粥翁深知龔詩人,著有两本詩集名稱是:《或遠,或近》和《冷眼看花》,併同《沙溪,沙溪》,這共3本經典之作中,俱備3大特色:1本為龔璇主編,2本由龔璇撰寫,3者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這些詩集皆帶著鄉土的厚重、和鄉土的芳香,如同鄉土般樸實無華,恰似臺灣清粥配小菜,可讀可口可樂可分享。龔詞長的詩作,打動人的地方,不是寫詩手法,有多麼的高超,而是以最真實、真誠、真心,去鑄造自己的詩句,這是十分可貴,且相當難得的,這也是詩人得以在當今騷壇,人才輩出的長三角地區,能做到脫穎而出的原因。

而陸炳文之所以如此關注,太倉元大鐵釜的3大原因,則為:「1、臺北粥會倡復人、狄膺正是太倉人,1949年隻身渡海來台,直到終老都不曾返鄉,歸葬於新竹青草湖畔,頗有漂泊異鄉之感嘆,這種有家歸不得的心情,跟龔璿寫詩《漂泊》相近似,詩句是在吐露作者心事,“鄉戀,如一葉漂泊的小舟,在一片蓮的青翠裡,掩藏很久”,“誰暗渡陽光,背風,渴望堅硬的陽光,射向遙遠的暮晚”。外人讀龔作《漂泊》,不免心有戚戚焉!

「2、始終抱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追根問底;到底弇山園的“鐵釜”用途為何?絕不單純。據考:弇,音同掩。弇字,有3義:1、蓋;2、深;3、器之口小、中寬者。釜,烹飪用的鍋,釜與鍋,同義字。至于弇山園,為明代尚書文學家王世貞家園,這樣一座歷史名園,在清初已毀,2003年才據明代張南陽原圖紙,在南宋“海寧寺”舊址重建弇山園,亦名太倉公園。因此歷經元明清、民國到如今新中國,沒有更多文物及文獻,証明此鍋不曾熬煮過粥飯,作為粥會大家長總抱希望,誠如龔詩人那一首《竹林》,作者不用正面去描寫,而是“為心中的喜悅,期待幾許希望。指點月光,與照亮的惆悵默默相別”,“只讓夜晚更靜。燈火闌珊處,竹影清澈如鏡,此刻唯我獨留一聲讚歎”,給人以期待更充滿期望的詩句。

「3、目前太倉市,擁有兩個主題公園,就是鄭和公園、以及弇山園。貫穿市內的瀏河,乃明代航海家鄭和,首次出海的起錨地,太倉鄭和公園,便是以鄭和為主題的多元一體化、體驗式新型綜合性濱江公園,承載著鄭和七下西洋永久的航海輝煌。然而再輝煌的事業和人物,也都必須備足其食物糧草,清淡粥食與精神糧食詩文,最不佔空間又容易留痕。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無數的感觸在心頭翻騰,或曇花一現而無影無踪,或在心靈留下永恆的痕跡。用詩作記錄時代,就能引起彼此間,用粥湯滋補生活,內心腹中雙共鳴,煮纜繩兼熬稀飯,何樂而不如此呢?!」

陸炳文感恩,有你們真好:龔璇,狄膺,張南陽,王世貞,朱國禎,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