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民光粥會承辦西安于右仼故居博物館中秋古法造紙體驗

民光粥會承辦西安于右仼故居博物館中秋古法造紙體驗

更新时间:2019-09-14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民光粥會承辦西安于右仼故居博物館中秋古法造紙體驗


[粥會新聞中心9月14日臺北訊]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院長、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今天9月14號、中秋節次日,在于右任第二故鄉、臺北市郊北投梅庭、于右任別館近鄰之春天酒店,<陸炳文老師從教5O周年3大學術領域網上成果展>檢“驗”現場,與于右老家鄉陝西民光粥會會長、西安于右仼故居博物館館長于大平,用微信電話連繫後,肯定昨天中秋佳節,于右仼故居體“驗”季成功舉辦,台陝兩地一個月圓雙“驗”收美滿,特予嘉勉並樂於公示粥友周知。

據向于右仼侄孫于大平會長兼館長了解:由西安于右仼故居博物館主辦,民光粥會承辦,13日才開幕一連有3天,在于館內辦理的中秋特別活動,提供你完成從來沒有過的這個經“驗”,一张風靡大唐的紙是如何做成的?你見過古代科舉考試專用紙嗎?親自来趟書院門52號,自己動手造一張獨特紙、曾受到粥會名賢、一代草聖于右任,等等歷代書畫名家的喜愛!源於西漢的漢武帝時代,2007年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藝,被列為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此舉太有魅力與號召力,所以活動不但成功而且轟動。

另悉,西安于右任故居博物館,攜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藝傳承人馬松勝,為大家打造一次獨特的文化體驗。不僅可以近距離觀看紙的誕生過程,更能親手體驗造紙的樂趣。馬松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藝傳承人。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應邀去北京表演精彩的造紙技藝,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輝煌。“倉頡字,雷公瓦,灃出紙,水漂簾”。倉頡造出了字,雷公造出了瓦,灃河邊上竹簾一漂,便能出紙成張,如此“馬拉松式勝出”造紙術,粥翁以此來形容馬松勝造詣。

北張村,代代相傳的民謠,證明著這一帶造紙技藝的古老,2007年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紙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秦嶺腳下北張村的造紙技藝,大概也開始於那個時候。眾所周知,蔡倫的後人路過北張村,將改進後的造紙術教給了村民。文革之前,北張村每家造紙坊都供奉蔡倫的神像,村南北各有一座蔡倫廟。到了唐朝,因為京畿地區大量需求紙,北張村的造紙技藝得到鼎盛發展,尤其是被視為精品的白麻紙,甚至遠銷到朝鮮、日本等國,一張張皆是國粹,一批批均為精品。

清代時,北張村所造楮皮紙,就被選作奏摺、和科舉考試用紙。楮樹皮,是北張村造紙的主要原料,分春、冬兩季在秦嶺山脈采皮。《天工開物》記載:“凡褚樹取皮,於春末夏初剝取。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樹皮在水中浸泡發軟,經過碾壓後加入生石灰水發酵,再蒸制漂洗,最後揉搓捶打,才能成為紙漿。抄紙,是最考驗技術的步驟,把紙漿在抄紙池裡攪勻,讓纖維均勻附著在紙簾上,是做一張好紙的關鍵。“你對我薄了,我就對你厚了”。

一百張紙的原料,可以抄出九十張,也可以抄一百一十張,其中的張數尺度,全憑抄紙人的良心,所謂造紙乃良心事業。紙又是書畫的載體,在楮皮紙上書寫作畫,久經歲月洗禮後,仍不減當日風采,畫卷成色鮮豔奪目,猶如昨日才剛剛擱筆,是練字作畫的絕佳上品,無怪乎于右任大家會選用來寫字?也難怪成了前清科舉考試專用紙?尤其促進了台陝兩地一月圓雙“驗”收的美滿!就不會覺得陸炳文電話中此語突如其来的奇怪!

如今中秋時节,還原此一陜西古法,把造紙工具首次搬進了、西安于右仼故居博物館,大方公開讓有缘人,親手做一張撫之有溫度,嗅之有清香的好紙,體驗傳承千年的風雅。這件佳節好事美談,感謝陝西旅遊集團的策劃、與于大平博物館團隊的合作,誠如陸總會長所言:「成長了體“驗”者,成功了體“驗”季,成全了民光與全球粥會雙“驗”,更成就了西安于館史上一頁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