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賢于右任張大千77載之前中秋敦煌雅集詩興留韻
粥賢于右任張大千77載之前中秋敦煌雅集詩興留韻
[粥會新聞中心9月10日臺北訊]今天9月10號,在萊茵LINE的澳門群組上,2019年第5梯次<兩岸同行中山路、萬眾同拜媽祖廟>的、和諧之旅203澳門及廣東中山行腳,和諧文化交流使者、臺灣大學退休教授陳國華留言:「謝謝全球中華粥會世界總會,提供我們一次難能可貴體驗、及學習的機會,亦敬佩貴會的善心及鴻志;又該如何申請?加入這個文化人士雅集」。
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院長陸炳文博士,旋即回覆:「歡迎大家加入、或關注我粥會。10月30日的粥會精神導師、蔣故總統經國先生老師吳稚暉先生逝世紀念日中午,臺北市中華粥會之本年第4季例行文人雅集,將在三軍軍官俱樂部中正廳舉行,屆時,我會請現仼理事長王詣典中將,他曾擔任總統府侍衛長、憲兵司令,具函邀請有興趣的使者,歡迎同行同志踴躍參加!」
粥會大家長陸炳文,針對陳國華教授稍早,上傳到萊茵群組的經典照片、78歲交流使者武之璋,前於澳門國父紀念館留影,站立張人傑(1877~1950年),即粥會名賢張靜江(1905年與吳稚暉、李石曾等創建了粥會前身世界社),題署國父遺墨《禮運大同篇》一旁,時值中秋佳節又屆,聯想起粥賢于右任、張大千兩位美美髯公,77載之前中秋的敦煌雅集,詩興大發而留韻,隨著長髯飄飄,風流俊秀美美,聲名遠播,令人神往。
據了解此二髯,曾在1941年10月5日,農曆中秋節當天晚上,相會於甘肅敦煌莫高窟,把酒臨風,吟詩賞月,並商談敦煌石窟的保護,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那時的敦煌,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氣候嚴峻,別說生活條件相当艱苦,張大千自籌資金又自置設備,對敦煌文化進行了宣傳和弘揚,還做了一些搶救性的保護工作,殊為不易,精神可佩。《張大千全傳》中,就如此記載:「于右任在甘寧青監察使高一涵等、甘肅省軍政官員的陪同下,視察河西時,專程來到敦煌莫高窟,與張大千相聚。張大千十分欣喜,一直陪同參觀莫高窟,並為詳細講解」。張大千時年43,于右任已經63歲。
當時的張大千,請于右任等人,到上寺張寓進晚餐,親自下廚掌鍋捏勺。然後,飲酒賞月;徹夜,相談甚歡。席間,于右任激情滿懷,作詩記其事,有七絕句曰:「敦煌文物散全球,畫塑精奇美並收;同拂殘龕同讚賞,莫高窟下作中秋」。在詩後再加註:「莫高窟所在地為唐時莫高鄉,因以得名。是日,在窟前張大千寓過中秋,同到者高一涵、馬雲章、衛聚賢、曹漢章、孫宗慰、張庚由、張石軒、張公亮、任子宜、李祥麟、王會文、南景星、張心智等」。
同時,張大千尚且提出建議案,<敦煌藝術學院>的構想,于右任對此頗感興趣,表示回重慶力促玉成。夜深人靜,皓月當空。「席後,于右任與張大千等,當晚為隨行者互相作畫寫字至深夜」。這就是兩位粥賢大家,首次在敦煌的粥會雅集,和現場揮毫書畫筆會!事見《張大千全傳》。對照兩載之後的1943年,于重慶監察院于院長官邸,後續的一段相關雅聚軼聞,更成了文藝史上難得對話。
粥翁珍藏之《(姜)白石道人歌曲長卷》,實即于右任花了7個晚上,難能可貴用行楷小字,手抄在6張16行模造紙上、原國府財政部鹽務總局用牋,誠屬中國書法史上僅見之作。下圖所示第6張的局部,乃陸炳文傳家寶之最。釋文說明了整個對話原委:「癸未八月,小謝稚柳歸自敦煌,越日手揣新購白石詩詞兩本過予,古榮街為說唐人壁畫景象,心嚮往之,匆匆未盡意而去,言他日約老朱餘清再來縱談,因留其詩詞,案牘餘暇口誦手抄,七夜而畢,他日東歸,睹此一編,從想見今日情況也,記之。九月七日,右任」。
陸博士特此補充:「77年前今(9月7)日,于右老自跋末了,鈐印兩方,小的2字‘右任’,大為‘關中於氏’,考証均出自篆刻名家、吳昌碩刀奏下之快手,對我收藏于右任書作來說,只証實了傳家之寶物不假;然就于右任學書歷程而言,卻完整了草聖之法書不缺。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第3任名譽院長蔡鼎新(首任胡恆,2任鍾鼎文,現任右老3子于中令),15載之前亦有証詞指稱:「民國九十三(2004)年十一月十日、右老往生四十周年,陸炳文兄示以《于右任先生書法長卷》,卷頭係胡恒道兄手題:‘此乃稀世之物也,炳文存藏,癸未年〔民九十二〕,至希晚學續跋於卷尾,以保全貌’。
「晚學以為,右老草書天馬行空,人所以熟知,惟小字行楷者,吉光片羽,尤為罕睹,即使親炙右老諸賢、暨收藏名家,亦鮮見也。茲編右老於民國三十二年癸未,時年六十五歲,手錄姜白石詩詞多則,都六紙三千餘字,筆精墨妙,信手染翰,揮灑字如,洵稀世寶也。炳文兄有緣得之,不欲自閟,公諸同好,將令覽者大開眼界,瞠焉騖羨也。爰綴數語,致歆慕藎忱,以殿之。又,該長卷第六紙後半張,細讀係右老說明‘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及所附詩集十餘首,與白石道人歌曲、跋等’,真跡得見、和手錄之經過,千載難逢,實亦一時千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