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炳文主講《民國人物在台歲月》今起開播孔子世糸
陸炳文主講《民國人物在台歲月》今起開播孔子世糸
[粥會新聞中心8月9日臺北訊]今天8月9日,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民國人物在台歲月》主講人陸炳文博士,身著紅色丅恤衫,在第二單元《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的、新節目宣傳海報前,拍下一張留影照片,用以慶祝愛音斯坦FM為此開播一個月,同為紀念T恤開始流行至今44周年!
本單元《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的首集,今日播講什麼內容,聽眾朋友一定關心,“孔子世糸完整族譜完備解密”,亦即孔子出自野合,並非苟合有何不同?粥會名賢吳稚暉,1944年8月27日在重慶粥會上,閒話家常<孔子的生平>指出:司馬遷作<孔子世家傳>,說是「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後人有許多誤傳;其實所謂野合,是未盡六禮的意思,即沒有訂婚即結婚。與孔子說子路「野哉由也」,及「後進于禮樂,野人也」的野字,同一個意義,並不是亂七八糟的。
我們東方經典上述的野合,遇上西方聖經提到的苟合,正常與否,完全不可以混為一談,苟合才指男女之間,不正當結合,這是不同的。本週五的今《民國人物在台歲月》上線第二個單元,陸炳文教授講述<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之前,先把北京粥友寶世華詩人近作七律,針對上周播講完畢的、<風華絕代蔣宋美齡>有感,《讀粥翁披述蔣宋美齡軼事隨筆》,跟大家分享詩句:「拋珠引鳳拾遺萃,心酌珍醇讚美名。玉宇澄清亡國恨,齊家洗禮救根情。將身許配蒼梧嶺,最愛傳承鴻雁嚶。德壽皆因多善願,西安儀母解愁兵」。
再來,陸炳文就是進入了,第二單元第一集,題目叫做“孔子世糸完整,族譜完備解密”,要說粥會名賢孔德成生平事略,必先講他乃孔子第77世裔孫。眾所皆知,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老夫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被尊為萬世師表,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今(2019)年9月28日、大成至聖先師孔子2570歲誕辰日,兩岸很多地方都將舉辦一些活動,用來紀念這一位儒家學派創始人。日前,在臺北受到邀請,我出席一場活動,大會全名訂為:<全球各界促進兩岸統一高峰論壇>。大會主席就當場建議,兩岸和平統一之後,將來共信共行年號,可用孔子生辰紀元,並在會場背景版上,率先改採“孔子紀元2570年(西元2019年)”,來取代中華民國108年。
個人覺得這確實可行,不失為一個好的建言;除了效法此君所力倡,要個人擔任名譽會長、實即藍蓮舫文化總會,配合今歲在浙江金華、櫸溪孔氏家廟擴大祀孔時,首次宣稱孔子紀元2570年,明示摒棄西元或公元紀年,等於自我回歸華夏文明史,誠中國人文化自信的表現,亦中華文化復興具體表徵。然則進一步考據了史實,此議原為舊事重提而已。123載之前的、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即公元1896年1月,梁啟超等人在所辦的《強學報》,開始使用了孔子紀元;康有為《禮運注.序》中再提出,以孔子降生之年當作紀年,如戊戌年(1898)為“孔子降生2475年”。但這種紀年方法,後來因為革命成功,推翻帝制,未被採用。近年以來,臺灣中天電視臺女主持人,在她的專欄《黃智賢世界》,也早已習以為常慣用,這種古老孔曆纪年法。
我們應該都知道,孔子是儒家思想中,集其大成的第一人,亦為東亞儒教文化圈裡,最受尊敬的萬世師表,而且出生年月日清清楚楚、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因此以此出生年,作為孔曆元年,對中國人而言,乃天經地義之事。若是初時仍不習慣,尚可與西曆並用,既無傷大雅,又能跟國際接軌,更有助於傳承孔學儒教文化,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進一步來說,世界上主要紀年法,已有耶穌紀元、佛曆及回曆3種,再加上我們的孔曆,如此一來,四平八稳,才足以平等對待,儒教世紀的傳衍。
說到古代文明傳衍,一方面是孔學儒教,另一面是孔子世家,而後者脈絡淸晰、世系尤其分明,中外歷來數千年,當今發現各個氏族,也只有孔氏、孔家最完整,揆其造因,實為族譜完備之故,這從孔氏世系表、孔家族譜當中去看,一看便知此言不虛。關於姓氏源流、譜牒沿革,我可是臺灣最早在這塊領地,先知先行的田野調查研究工作者,曾於廣播電視節目播講,另在報章雜誌大量撰文,在30多年之前,有20幾年的工夫投注心力,無非是希望通過尋根探源,找到臺灣人的根源來自大陸,從而証明臺灣與大陸的一體關係,所得結果,及今思之,實有益於同胞心靈契合、兩岸社會融合、民族統合為一生命共同體。
別人不用提了,遠的不去說了,近世的文化名人、粥會名賢孔德成,史載他的生卒日,1920年2月23日生,2008年10月28日卒,孔子第77代孫,襲封31代衍聖公,為最後一代的衍聖公,後成了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做過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中興大學教授、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等重要公職,是當時少數的世襲官員之一,生前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每年孔子誕辰紀念日,負責參加臺北孔廟的祭祀大典,這一天也是臺澎金馬的教師節,每歲表揚各級學校模範老師,亦為他和臺灣地區領導人之職責。個人因緣際會,側身民國政要,得以深知,孔德成院長的身世背景。1949年4月,他渡海前來臺灣,身為孔家第77代傳人,一生都在弘揚儒家文化,有如復建臺北孔子家廟,宣導儒學普及國民教育,大家有目共睹功在國族。
在講世系之前,必先釐清一事,有“第”與無“第”差別一代,一字之差一世代之誤。若要正確從頭認識,孔子世系來龍去脈,應該這麼來說,孔子76世孫,孔子第77世孫,孔子第77代孫,孔子第77世裔孫,孔家第77代傳人,都是對的,皆指同一人,均為孔德成。根據《論語》及《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丘,首改子姓為孔氏,乃眞正的孔姓始祖,就此一孔丘、即孔子本人,當然是孔氏第1代、或稱第1世得姓祖。
按說自此起算,孔子1世孫(兒子)孔鯉,2世孫(孫子)孔伋,3世孫(曾孫)孔白,4世孫(重孫)孔求,---45世孫衍聖公孔宗願,---48世孫孔端躬(南宗衢州,安家於婺之櫸川、即今櫸溪為分支)、衍聖公孔端友(南宗衢州),---75世孫衍聖公孔令貽,76世孫衍聖公、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77世孫孔維益(早卒,未襲封,乃父孔德成為末代衍聖公),78世孫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2009年9月25日,改襲封,今之特任官名義,享國策顧問待遇),79世孫孔佑仁(2006年1月1日在台出生),---80世孫起昭穆、即輩分字已知:欽,紹,念,顯,揚,---永,錫,世,緒,昌等。
一定會有聽眾朋友好奇,所言輩分字,那裡最常見?我這可以告訴你,就在各姓族譜中,孔子世糸非常明確,昭穆列在孔氏家譜。孔氏一族在孔子死後,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孔子家族綿延不斷,子孫已傳至80多代,形成譜系有序、輩分清楚、有史可據、規模龐大的家族。無論天南地北的孔夫子後人,取名字都有固定的輩分排字。
據《孔氏家族行輩代序列表》載,第1、孔子,第2、鯉,第3、伋,第4、白,第5、求,---第76、令,第77、德,第78、維,第79、垂,第80、佑,---,第131、明,第132、仁,第133、加,第134、鳳,第135、龍。目前暫排至此,每五個字一組,條理井然有序,行輩字不重複,世代臚列分明,第一百卅五世,足夠用七百年,他姓望塵莫及。
接著問題又來了,孔姓之後、名的首字,這些字軌由誰取?我所知道是如此,大哉孔氏行輩字,前清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2月17日審定10字(自第66代至第75代):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至清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再定10字(自第76代至第85代):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後來,孔子第76代孫、衍聖公孔令貽,上報當時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續了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這些單字,定下了孔子第86代孫、至第105代孫的行輩、亦即字輩之部分序列。
孔氏家族的譜牒,也是中國歷史上,延續為時最長、內容最為豐富、世系最為完整的族譜。歷來的孔氏大宗族,亦視修譜為合族大事,通過20~30年大修一次譜,可以把分居海內外各地散戶、血緣關係相對疏遠的孔氏族人,再次全聚合在一起,團結在一部大統譜。由此可见,孔夫子世糸完整,各姓氏族譜完備,對民族融合一統,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