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粥賢呂福和投身金門綠化歷時30載功不可沒
[粥會新聞中心3月14日臺北訊]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今天14號向記者透露心聲:俗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原本光禿禿的大小金門,情形就是這樣的現實。日前<中國時報>載:「金門軍民千餘人,於今(12)日植樹節,在昔日遍佈地雷的金寧鄉安東一營區,種下1800棵樹苗,包括水黃皮、白千層、黃槿與臺灣櫸、竹柏等,期待曾經讓人步步驚魂的雷區,重現盎然綠意,提高金門“海上公園”綠覆率的新希望,變成讓人賞心悅目的一片海岸林區」。
陸博士又指出:2002年12月1日<金門日報>相關消息稱:「林務專家呂福和粥友,有30年時間在金門指導種樹,可見粥賢與粥友們,對金門樹人樹木的貢獻,這是繼朱熹教化金門之後,再一次掀起浯洲人文風氣的盛事」。由此可見,在金門島上教導軍民,攜手合作植樹造林,早有其人其事,60年前呂福和,就投身當地綠化工程,時人公認當居首功。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粥賢林琅(即林大椿教授,曾任政戰學校政治系主任)寫的專文《金門--綠滿浯州島上山》中,引呂福和口述金門造林史,更加詳細報導了事情原委:
「40多年前的金門島,到處黃沙漫漫,童山濯濯,太武山上老總統(蔣中正)所題“毋忘在莒”的石刻四周,都是寸草不生,---綠化金門乃當年胡璉司令官,執行蔣老總統的構想,經蔣夫人(蔣宋美齡)支持,當即由臺灣省政府主席,層轉農林廳和林務局協助,才推薦我擔任此項工作。---在那一段日子裡,踏遍浯洲的每一角落,處處皆留下了我們的汗水和足跡。---1953年(民42),自植樹節前夕起,我押運兩架軍機(其一即“美齡號”專機),先後裝滿60萬株相思樹苗,30萬株木麻黃苗,和30包相思樹種子,由臺北松山空運到金門,分區規劃,並和阿兵哥一起流汗,掘地種樹。後來認識了吳金贊,一同打拼,開闢了苗圃,我便可由臺灣只帶種子前來金門,比以前省力多了。
「因而松、柏、桐、榕、槐、桃、李等各種樹,分別在浯洲各地繁盛起來。吳金贊也因植樹有功,登上了福建省政府主席的寶座。在60年代,我每年均到金門5、6次,每次看到手植的樹木,隨著歲月逐年長久,內心有說不盡的高興。---和太武山的樹木一樣,金門子弟也日長夜大,甚至學業有成,長大以後,貢獻社會,回饋桑梓,報效國家,樹木樹人,我亦與有榮焉!---我對樹木很有信心,看它一年年長大,心頭便有充分的滿足感。---光禿禿的金門,如今已綠蔭處處,給了我不少快感,自然也帶給我不少成就感。---浯洲島上到處鳥語花香,已成“海上公園”了,心裡更有說不盡的喜悅」。
陸炳文作為全球粥會掌鍋兼捏瓢人,同時具有30多載金門榮譽縣民名分,最有資格代表文化人士雅集粥會、和“海上公園”美哉金門,向勞苦功高的粥賢呂福和,說一聲我們以您為傲為榮;實際上古時候的這裡,也是林木成蔭,綠意盎然一片,後鄭成功至此屯兵,伐木造船收復臺灣,作反清復明根據地,近又迭遭砲火洗禮,才變成寸草不生地,金門種樹成功不易,謝謝您為綠化浯州所付出。今早晨起拜讀萊茵LINE留言,“粥王”王鏡宇教授講的尤其好,「植樹成林木成材,材熬粥來香滿室;樹、粥芬芳留人間,林、人成就遍天下」。
<金門日報>同日另段文字,特別介紹了粥集文會來龍去脈:「粥會是吳稚暉等文化人士發起,於1924年在上海成立,名仕雅集,旨在“閒話家常、笑談古今”,用“以粥會友、以文會友”方式聚會,長期以來,粥集均奉吳稚暉為精神導師。1953年吳稚暉病逝臺北,也曾為粥會一員的蔣經國總統,銜命將業師吳公靈骨灰,水葬金門水頭灣,完成吳公遺願」。陸博士末了總結,自始即為人間淨土,金門長久保有藍天,這並非沒有道理,“淵源藍、生命藍、落番藍”,根深蒂固之缘故,因此借用蔣故總統生前侍衛官、七海金門人申海榮題目《金門藍三大意義》短文為證:
「一是、認同炎黃子孫,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無關乎統獨,而在講內心文化、與淵源的藍。二是、戰火下的生命藍,在戰火中凝結了金門人特有的韌性,金門人不靠天吃飯,而全靠這塊土地,不靠乞憐而靠這雙手,雖然打戰的是共軍,但這個藍是定位在內戰,這塊地還是中國的土地。三是、落番的藍,金門土地貧瘠,自民國20年(1931)左右,就有大量鄉親外移落番,到1949、58年兩次大舉遷台,後很多學子滯台工作,金門人在當地的只有5萬人,在外面的有近200萬人,這些人很大部分心繫家鄉,永遠懷念的是,閩南的文化,老宅的巷子,田裡的作物,遍野的林木,這些無法讓他們切斷原來記憶的臍帶,藍代表對家鄉的思念,家鄉在海的一邊。所有金門人的藍,是文化的歸屬,是土地的情懐,是遊子的牽絆,這根本不表示什麼黨派色彩,誠為金門人內心深處的感觸!」
香港中華粥會會長eva poon有所回應:「這篇報道寫得真好,很感動人!總統先生夫人日理萬機,也親自關注蕞爾小島,生態自然環境改造,還用專機運送種子、派專家到金門助民,共同植樹、共建綠洲等,雖然這些微小舉動,但足以見証軍政領袖人物,造福子民的點滴事蹟,意義重大,且影響深遠;此外,台灣民眾也是好樣的,很有教養、及君子之風,真正傳承了有5000 年文化的儒雅風骨,這些感動人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不勝枚舉。再由我去台灣,所聽到的第一個故事,台灣的軍人將官,退伍退役後放下槍桿,改拿起筆桿寫字作畫,這是很有意義的作為;到現在又聽到了,放下槍桿拿起鋤頭,造福人類與後人的事跡,真的值得我們大書特書!」鹽城粥友臨川方偉詩人,則對此舉加以點評四語:「造“海上公園”,平戰亂創傷,美華夏家園,融兩岸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