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序列175號文化人士雅集新北市粥會走春粥聚
[粥會新聞中心3月5日臺北訊]昨天3月4號,在新北召開的<如何建設金門成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先行先試區座談會>,與會者發言十分熱烈,而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之下,很快就形成了具體共識,一致主張將全力支援大小金門5鄉鎮,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戰略部署,針對金門民生、經濟等現實問題,落實金廈漳泉共同生活圈目標,以引領台澎金馬地區,邁向閩台經貿融合發展試點成功,進而促進海西海東、乃至兩岸文化社會,全面融通共臻發達,從速促成共榮事實!林再生、李鐵倉、陳盛文、翁正雄、蕭煥彩、許秀鳳、林庭年、馮光輝、楊育文、陳錫輝、蔡淑惠、彭振光、簡世傑、沈致中、張文昌、謝美華、黃鬱芝、陳大勲、翁雅蓁、凃淑娥、周麗綺、張後明、蕭璦若、王通雄、許德民、鄭凱倩、廖錫淵、張佩文等岀席並發言。
「歷史上的今天3月4日,也就1983年同日,大陸領導人鄧小平在接見美國代表團時,對美國眾議院議長奧尼爾,解釋對臺灣問題的政策,曾明確表示:“我們不再有‘解放臺灣’這個提法,只要臺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裡的現實、和現行制度”。換言之,大陸“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構想,可以說發端於36年前。這是自從揚言“武力解放”、亦即“血洗臺灣”,口徑一致說法之後,首度公開對台全新方針,有了改弦易張的大轉變」。
4日全天,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分別在童心會臺北鄉村雅集、新北市粥會走春粥聚、和如何建設金門成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先行先試區座談會上,細說了3個與粥會、粥賢、及粥文化相關的掌故軼趣,但開場白可都如同上面那段文字,皆在不同場合引起人們相同興趣。粥翁陸博士樂於跟大家一起來分享,這3個容易被外界誤傳的軼聞,就是:1、鄧小平與“勤工儉學”之緣,2、蔣經國與鄧小平同學之誼,3、吳稚暉與蔣經國師生之情。
陸炳文先說了第1個勵志故事、鄧小平與“勤工儉學”之緣:我們粥會的前身世界社領銜發起者,正是粥會精神導師吳稚暉、臺北粥會第2任會長李石曾等,110年前發想並啟動的“旅歐(一名,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打動了16歲鄧先聖的心,到了法國時改名鄧希賢(1927年改名鄧小平,以適應地下工作,1930年代還化名鄧斌),入學里昂中法大學(校長即吳稚暉)深造,我在幾年前造訪該校舊址,現已改成為學生宿舍裡,保留一間“勤工儉學”陳列室,板塊詳載他在同一階段,先後到過7家工廠做工,如同其他半工半讀的中國青年(法文原義為“工人學生”),還要利用晚上的時間,刻苦自勵學習法文、數學、科技等知識。
小鄧留法期間,1920年10月至1926年1月,先是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嗣後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走上無產階級職業革命家的道路,擔任青年團旅歐總支部的領導成員,和中共黨組織里昂區的特派員,加以有緣結識了許多老一代革命家,後來皆成為新中國重要領導人,特別在周恩來的引領下,走上民主革命建國道路。德國作家烏裡·弗朗茲(Uli Franz)寫的《鄧小平傳》中,指出結下此緣的重大影響在乎:「如果沒有作為一個外國勞工,在法國遭受非人般生活環境,沒有這段悲苦經歷的焠煉,他將不可能成其為鄧小平!」
粥翁又講到第2個令人遐想的、蔣經國與鄧小平同學之誼:1926~1927年間,他倆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窗,小蔣1925年10月赴蘇聯留學,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一直到1937年回國,在那裡生活了12個年頭;大了蔣經國6歲的鄧小平,卻晚了一年才來到莫斯科,入學同校同班級、即精英模範7班,同學中國民黨方面有穀正綱、穀正鼎、鄧文儀、屈武(于右任之女婿,後任民革中央主席),中共方面則有傅鐘、廖承志、林祖涵、烏蘭夫、葉青(即任卓宣,原任中共旅法支部書記,後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期間有一年時間,作為學長的小蔣,與以兄長自居的小鄧,彼此交情始終不錯。
尚且經常在黃昏時,到莫斯科河邊散步,偶爾也和徐君虎、左權等結伴同行,蔣經國愛說愛笑愛唱,走路尤其愛蹦蹦跳跳,還常穿夾克式工人服,另從鄧小平和小蔣,一度在校內親密留影,不難看出當時兩人的好交情。後來有一段因緣際會,鄧小平被中山大學選派回中國,1927年2月徑入西安馮玉祥部,分道揚鑣後的蔣經國,遲了10載找到機會回國,由長年接受正統馬列主義教育,搖身一變成為三民主義忠實信徒。小蔣小鄧固然有同窗之誼,卻沒有永遠做同志的命,1973年兩人幾乎是同時,在海峽兩岸各自掌管中樞。
陸博士再提第3個發人省思的、吳稚暉與蔣經國師生之情:話說從頭,吳稚老乃經國先生的業師,早歲小蔣決意去蘇聯前,曾經把此事向稚老報告,兩周後留蘇事已決,再去看吳師面報,老師見學生意志堅定,就說青年人多嘗試一次都好,此議深合蔣經國心意,正想熟習蘇聯政治組織,馬上為赴俄事作準備,趕往上海搭船好成行,動身南下臨別時,吳稚暉還親自送小蔣到火車站,祝福一路平安。
因此後來稚老病逝臺北台大醫院,臨終前囑咐海葬于金門海域,蔣經國親自護送骨灰到金門,海葬于金廈間的水頭灣,並在此修建吳稚暉紀念公園,以追懷粥會這位精神導師。
正因為粥師心向山河一統,在海之靈又就近庇佑下,尊師重道的小蔣追隨者,便將第4號文化人士雅集,落戶成為金門粥會(依序第1號上海粥會,第2重慶粥會,第3臺北粥會),自此直到去年新北成立粥會,全球序列已經是175號,而金門旅台鄉親早逾30萬人,其中又以新北市中、永和區人數最多,粥香流風餘韻也回甘島內,今天在座有不少人去過金門,甚至就是設籍金門的臺灣人,我剛才送給新北粥會林再生會長,一盒6種不同產地的有機米,量不足以供單獨熬成稀飯,但因每一粒不同的大陸米,都充滿各地粥友的愛及包容,屆時加入臺灣優質高級米,混合煮成一大鍋和諧粥,讓新北粥友品評,意義自然不一樣,味道更加大不同!
最後陸炳文強調:「這樣持續融入成為一體,會長主廚煮粥成了掌鍋人,秘書長兼充捏瓢人服務粥友,大家形同一鍋粥和融,如同兩岸一家人和睦,雖然粥品有單一的如台湾清粥,也吃到像广东粥那樣複合式糜;粥会同樣有單一專長的、像全由詩人組成,亦見到成員多元、包容各式各樣專業人士。如此形式結合的粥食,抑或文人雅集粥會,似乎跟海峽兩岸政治現況,在結構形式上頗有相同之處。
「大陸軍事科學院副政委、代表軍方的全國政協委員,頃在媒體上撰文表示見解: “‘一國兩制’實質上,是將‘單一制’和‘複合制’,這兩種國家結構形式結合起來,並且在內容上有所突破,此種統一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共創一個更美好的中國,體現了‘共同締造’的精神”。再把粥與國家結構,兩相對比之下會發現,我們倘若借助和諧粥文化,無形中所產生積極的效用,就足以承擔起兩岸融合發展中,現成充分且必要的精神支撐,藉此可共促固有文化的宏大再興,進而能共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