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讚美髯公如椽之筆大寫的中國人秋風標勁草
齊讚美髯公如椽之筆大寫的中國人秋風標勁草
[粥會新聞中心9月20日京都訊]今天9月20號,<世界社慶紀念日中山中華粥會首集意義很重大>、<于右任自承故鄉是中國大陸不得大陸不能回鄉>、<陸炳文細讀于右任遺作日記從中找到全新思維>等相當資訊傳開後,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院長、世界社中華同志會總召集人陸炳文博士,見到海內外各地粥友反映熱烈,特別有感于齊讚美髯公,于右任如椽之筆都一處,大寫的中國人秋風標勁草。爰因江蘇鹽城東方鶴留言:「望鄉,歸鄉,一個家,一個國。需要海峽兩岸積極應對,切實有效溝通,需要更多的炎黃子孫,仁人志士去推動、去奉獻!致敬陸總,致敬大寫的中國人」。北京寶世華也以《拙續于右任先生遺聯》,得句:「補天石壽秋風標勁草,空谷蘭芳正氣蕩豪腸」。
陸炳文博士9月19號,更在日本京都旅次直說:「112載以前的今天,也就是1906年9月19日,我粥會前身世界社發起人之一、臺北粥會第二任會長李石曾,指定每年今日為社慶紀念日,世界社緣起在其簡章中,載明旨在“傳佈正當之人道,合全人類為一團”,若用現在的話來形容,正是宣場團結理想、推廣愛國思想,強調有國才有家,而身在臺灣的中國人,則為有大陸才有家鄉,愛國詩人、粥會名賢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 日),生前日記《遺命詩》,亦即那首《望大陸》裡,便有這樣的心情描述。
「我是少數仔細翻讀過,於右老這本遺作日記者,從中找到與眾不同的新思維,因為親眼看到他1964年1月24日、25日誇兩頁的頁面上,曾用硬筆寫下那3段共56個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2)。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1)。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之殤”(3)。個人印象極為深刻,思緒尤其極度複雜。
「在此,還請諸君特別留意,原件上每個段落之前,有用阿拉伯數字標注(2)(1)(3),所以,于右任同年11月上旬,在臺北謝世之後,愛國詩作被公諸于世時,身邊的人依序略作調整,已經把全文修正傳世,版本(1)(2)(3)句雲:“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之殤”。
「我在此必須聲明,上文不是杜撰、或者憑空想像,而是有根且有據。我很有幸被允許過,戴著全新的白手套,觸及日記本,再往前翻閱,讀到於右老1964年1月20日,又記下他當時心境:“遠,是何鄉?是我之故鄉。我的故鄉,是中國大陸。不得大陸,不能回鄉。大陸何日光復”。次頁的同月21日,接著記述自承:“得大陸,回故鄉。才是施展政治之時,不是就此完了”。
「如今早已時異勢遷,臺灣奢想去光復大陸!海峽兩岸能夠和平統一,已屬臺灣同胞的萬幸了。我早就有此一覺悟,于右任晚年在臺灣,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其一生未能如願,吾等粥友豈不應該,及早立定未來志向:反獨促統,旗幟鮮明;聯合陣營,旗鼓重振;文化戰線,旗開得勝;民族融合,旗正飄揚;衝鋒陷陣,旗號響起;兩岸歸一,旗海萬家」。
粥翁陸炳文講這話的場合,是紀念9月19日世界社社慶,在日本關西地區地標之一、著名京都塔光明在望的、京都格蘭比亞酒店鹽小路樂粹會館,所舉行<臺灣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逸品赴京都展>暨<日本中山中華粥會首次約集>二合一活動,京都第一個文人雅集粥會的適時出現,意義重大自不待言,陸総從籌組到落實是寄予厚望的,不但寄希望於海外的日本粥友,支持臺灣與大陸的統一,而且指望兩岸粥友們團結合作,共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場東道主中川歓美,向陸博士致贈限量的京都新米,表示認同大家一鍋粥,實為生命共同體主張,世界社融合國際觀點:“傳佈正當之人道,合全人類為一團”。
除了陸炳文和中山中華粥會會長、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副院長、日中美術文化交流.日本總部代表取締役社長中川歓美之外,還有10余粥友參加了會展及啜粥活動,諸如:中山中華粥會名譽會長西川鯉千,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副院長劉彬彬,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常任委員、北斗會主宰(負責入)、現代書道二十人展岀品(策展人)杭迫柏樹,京都書道學會總務杭迫喜久子,滋賀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中村史朗,專門職大學.京都國際準備事務局事務長井上襄,今成清泉,萱原晉,宮本沙海,宮波健二,今樹雲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