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道是仁道 正道 中庸之道 和平大道 走中山路
更新时间:2017-03-19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粥道是仁道 正道 中庸之道 和平大道 走中山路
陸炳文最近3天在澳門,形同閉關自處、閉門自省之後,今午準備逕赴深圳,搭機返回臺北行前,特別把一連數日吃素吃粥心得,講出來與眾粥友詩友文友分享。無巧不成話,當地14日的〈澳門日報〉副刊上,披露一篇文章,標題就叫做《吃雙弓米的故事》,引用宋代陶穀的《清異錄》所載:儒生單公潔家境清貧,卻喜歡廣結文緣詩友。他請來訪的朋友吃飯,慚於正名,就不無幽默地說:請啜少許。此處所謂‘雙弓米’,究竟為何種佳餚美饌?原來,這位儒生用的是拆字法,‘雙弓米’指的是極普通的家常便飯、稀飯---粥。
在中國固有的飲食文化之中,五千年粥文化歷史最悠久,粥亦為最古老的傳統食品。《周禮》轉述了宮廷食醫官職,掌管周天子的“六食”當中,就已經包括粥食稀飯了。《後漢書·馮異傳》裏,也有「昨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的記載,這足以說明一個史事,在各種科學尚處在萌芽的古代,半流質的粥,不僅可以飽腹充饑,而且可以禦寒康體,特別是在冰天雪地的北方,是冬令的大眾食品之一,這又使得粥具有養生保健的作用,成為粥有十利的核心價值所在。
我國特色粥食文明發展史上,文人墨客與粥的關係十分密切,縱觀中國歷代的名人學者、文豪醫家,煮粥吃粥吟粥,養生延年、祛病療疾,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偏愛。因此有人這麼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和醫藥文化的結合,給古老的粥文化,以豐富多采的內涵。據《清異錄》載:愛好方術的曹操,就喜歡黃白黑三種粥,即黃米、牛奶、黑豆所煮熬製成。清代文學家兼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有專門的《飯粥單》,而開始界定「水米融洽,柔賦如一,而後謂之粥」。
陸總會長對此感受,最為深刻,一者他是全球粥會掌鍋兼捏飄人,再者陸氏先祖、養生有術的陸游,則用詩表達出「食粥致神仙」,那種境界,令人響往甚至神往。據考宋代的詩人們,似乎多熱衷於吃粥,粥香飄逸的居家生活,腹飽身暖之時,便詩興大發,留下了有關粥文化的詩誦詞吟,詩情畫意充滿雅集所在多有。自喻“老饕”的蘇東坡寫過《豆粥詩》,傳為佳話;楊萬里用梅瓣焚香煮粥,並吟過清雅的《梅粥詩》,傳誦一時;范成大誦出對“生薑桂皮粥”的讚美,美不勝收;黃庭堅則道出吃“茯苓粥”的可口,叫人垂涎。
中國大酒店專門給陸炳文準備周到,今天的午粥,如同早粥般雖說一人份,卻是很豐盛,他一邊啜粥一邊強調:中國近代文化人士雅集,粥會這裏並不賣粥,臘八施粥偶一為之,粥友約集不只啜粥,那麼雅聚所為何來,一言以蔽之:以粥會友、粥以弘道;以文會友、文以載道;以友輔仁,友以行道。粥友所行走的道路,是仁道、是正道、是中庸之道、是和平大道,旨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定向走中山路也圓中國夢。
[粥會新聞中心3月16日澳門訊]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協進會會長、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粥會前身世界社扶道人孫中山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陸炳文,今天16日在中山中心澳門聯絡辦事處、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大平台、亦即金皇冠中國大酒店頂樓總統套房,向記者傾訴此次深港澳7日行,交流工作成果豐碩,良堪告慰粥文初祖,也就是和諧文化元祖軒轅黃帝,今歲適為粥曆黃帝紀元5010年,我們將組成全球粥友代表團,赴會2017(丁酉)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大典,虔誠獻上馨香一瓣祭告吾祖:粥會這裏,並不賣粥,粥友雅集,不只啜粥,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共處和諧,共促和平。
在佛經《摩訶僧祇律》中明載,粥有十利,此即:1.資色、2.增力、3.益壽、4.安樂、5.辭清、6.辯說、7.消宿食、8.除風、9.除飢、10.消渴。近年更有宗教界人士倡議,明訂民族掃墓清明節為素食節,而吃白粥清粥實即吃素之始,乃對生命的敬重與關懷,所以近來又出現了明前詩會,以春和景明、清明雨上、遊子尋春三個篇章,立意詩作環繞着“生命與懷想”的主題發揮,例如創作詩句所說:「假如我有嗅覺,也只是針對泥土和石頭」。還有詩人認為,清明節不僅僅是對親人的追念、對血緣的追懷,尤為對生命的敬重、對真情的張揚,實在是感懷生命、回歸自然、和睦相處的一場儀式。陸炳文最近3天在澳門,形同閉關自處、閉門自省之後,今午準備逕赴深圳,搭機返回臺北行前,特別把一連數日吃素吃粥心得,講出來與眾粥友詩友文友分享。無巧不成話,當地14日的〈澳門日報〉副刊上,披露一篇文章,標題就叫做《吃雙弓米的故事》,引用宋代陶穀的《清異錄》所載:儒生單公潔家境清貧,卻喜歡廣結文緣詩友。他請來訪的朋友吃飯,慚於正名,就不無幽默地說:請啜少許。此處所謂‘雙弓米’,究竟為何種佳餚美饌?原來,這位儒生用的是拆字法,‘雙弓米’指的是極普通的家常便飯、稀飯---粥。
在中國固有的飲食文化之中,五千年粥文化歷史最悠久,粥亦為最古老的傳統食品。《周禮》轉述了宮廷食醫官職,掌管周天子的“六食”當中,就已經包括粥食稀飯了。《後漢書·馮異傳》裏,也有「昨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的記載,這足以說明一個史事,在各種科學尚處在萌芽的古代,半流質的粥,不僅可以飽腹充饑,而且可以禦寒康體,特別是在冰天雪地的北方,是冬令的大眾食品之一,這又使得粥具有養生保健的作用,成為粥有十利的核心價值所在。
我國特色粥食文明發展史上,文人墨客與粥的關係十分密切,縱觀中國歷代的名人學者、文豪醫家,煮粥吃粥吟粥,養生延年、祛病療疾,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偏愛。因此有人這麼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和醫藥文化的結合,給古老的粥文化,以豐富多采的內涵。據《清異錄》載:愛好方術的曹操,就喜歡黃白黑三種粥,即黃米、牛奶、黑豆所煮熬製成。清代文學家兼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有專門的《飯粥單》,而開始界定「水米融洽,柔賦如一,而後謂之粥」。
陸總會長對此感受,最為深刻,一者他是全球粥會掌鍋兼捏飄人,再者陸氏先祖、養生有術的陸游,則用詩表達出「食粥致神仙」,那種境界,令人響往甚至神往。據考宋代的詩人們,似乎多熱衷於吃粥,粥香飄逸的居家生活,腹飽身暖之時,便詩興大發,留下了有關粥文化的詩誦詞吟,詩情畫意充滿雅集所在多有。自喻“老饕”的蘇東坡寫過《豆粥詩》,傳為佳話;楊萬里用梅瓣焚香煮粥,並吟過清雅的《梅粥詩》,傳誦一時;范成大誦出對“生薑桂皮粥”的讚美,美不勝收;黃庭堅則道出吃“茯苓粥”的可口,叫人垂涎。
中國大酒店專門給陸炳文準備周到,今天的午粥,如同早粥般雖說一人份,卻是很豐盛,他一邊啜粥一邊強調:中國近代文化人士雅集,粥會這裏並不賣粥,臘八施粥偶一為之,粥友約集不只啜粥,那麼雅聚所為何來,一言以蔽之:以粥會友、粥以弘道;以文會友、文以載道;以友輔仁,友以行道。粥友所行走的道路,是仁道、是正道、是中庸之道、是和平大道,旨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定向走中山路也圓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