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如何兼顧于右任我法寫我字與蔣夢麟道法自然說

如何兼顧于右任我法寫我字與蔣夢麟道法自然說

更新时间:2017-02-12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如何兼顧于右任我法寫我字與蔣夢麟道法自然說
--推介師法鹽城粥友活化粥賢遺作的有益書道文心 * 陸炳文


桃園鄭(文燦)市長、中國標準草書學會陳(銘鏡)理事長、在座諸君:大家好!

今歲為三重紀念粥會名賢于右任,1997年粥賢故里「三原于右任紀念館」開館20周年,1962年簿記千古絕唱《望大陸》55周年、1932年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並創辦《草書月刊》85周年;今天又適逢上元節慶次日,華燈初上花燈仍然璀璨,在此盛大舉行中國標準草書學會巡迴展,兄弟得以學會榮譽顧問、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院長,三重身份受邀出席開幕式,並且代表來賓講幾句話,至感榮幸,首先必須向巡展成功舉辦,表示祝賀,也要提出祝願來與大家共同勉勵,我的願望正如同下面這個講題:「如何兼顧于右任我法寫我字與蔣夢麟道法自然說--推介師法鹽城粥友活化粥賢遺作的有益書道文心」。

當然今日來笑談蔣夢麟、及70幾年前所寫的書論,用意還在紀念其誕辰130周年,這一點先清楚向諸君作個交代。于右任首創標準草書的原委,大家可能比兄弟要更清楚,但是若說最近10幾年以來,在海峽兩岸關乎「于學」交流中,不曾缺席過的唯一幸運兒而言,我雖見多卻不敢說識廣,至少也見識到了博大精深。

自從于右老逝世40周年,編印出版了紀念集《景行行止》之後,又率先讓兩岸收藏「于書」合體,首展於其故里陝西西安、咸陽三原,繼而連同民國名人名家書法,巡展到上海復旦大學,南京原總統府、即今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名之為現代文人墨緣展,實則包羅了于右任、吳稚暉、蔡元培、李石曾、狄膺、胡適、葉公超、蔣夢麟、張大千、陳立夫、劉延濤諸粥賢的墨蹟,兼籌並顧我法寫我字與道法自然說,堪稱當今書法界曠古未有之合璧盛舉。

今天講的內容限於時間,僅止於于右任與蔣夢麟。由於歷史上的原因,大陸上久已不太談蔣夢麟;另因情史太過豐富,晚近臺灣也少言及蔣夢麟。其實就事論事,中國近現代史稱教育、講農經都得帶上一筆,蔣夢麟的貢獻卓著,即使是中國書法史,亦不能不加重著墨,單以1939年開始寫作、兩年後脫稿的《書法探源》問世,就足可在書壇佔有一蓆之地。鹽城粥會會長董峰早有所聞,10日作詩《晨讀陸炳文先生緬懷于右任、蔣夢麟二粥賢書法貢獻事》:「自強不息新標準,進業日新勤探源。道法自然融我法,粥賢開墾墨中園」。

筆者在中學生時代,讀過蔣夢麟名著《西潮》,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那自傳式文章,反映出中西文化碰撞的新舊之爭辯,以及德先生與賽先生對中國現代化之影響,見解獨到,剖析精妙,值得一讀再讀,甚至百讀不厭。至於上述力作《書法探源》一書,先前連聽都沒聽過,遑論去找來讀過,所以由鹽城粥友史泳編註,根据1962年台湾世界書局原版本,2016年12月間再版,日前托董峰會長送來此書,連夜不成寐翻讀,簡直是如獲至珍。

編註人後記言其珍貴處還在於,首見賽先生介入國字書寫領域,作者蔣夢麟嘗試集古人的論說,再引入西方學習模式,參以生理和物理等科學,去探明書法原理之第一人。我更加认为,這種頗有見地的書論成就,落實道法自然說,自當與于右任首創標準草書,宣導我法寫我字,並駕齊驅於當代書藝界,而引以為榮的是蔣于二氏,均為文化人士雅集粥賢,生前皆與粥會前身世界社、及其扶道人孫中山關係密切,在革命成功後民國成立,改從事書道文教事業,均曾獨領風騷於一時。

我國古人議論書法,多取象於自然法則:永字八法中的撇為掠,如用篦之掠髮;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這樣的解說很不實在,內行人多會心領神會,但對初學者很是頭大,費力氣說了等於白說,還不明白個中道理。因此蔣夢麟獨排眾議,把西方賽先生請過來,融入傳統道法自然的思想,延續兩千多年的中國藝術發展,再將生理和物理的自然現象,加以科學的方法來分析書法,內裡的癥結與反應便顯而易見。

舉例來說,就有些人把「一」字,寫成上平下彎,如同拱橋形狀,這字看來很有力,因為橋底成拱形,可承托起下壓的重量,書法家便將此一自然的現象,昇華到藝術表現在作品中,從前似乎從未有人如此評論。再者有人寫字用力,被形容成力透紙背,誠如蘇東坡所云:「字外出力中藏稜」,然而字外又怎樣出力?另外「筆在畫中」藏了稜角,為甚麼會覺得很有力?

蔣夢麟解答的方法與眾不同,是先將整個意思概括成集句:「東坡有語傳筆法,字外出力中藏稜。字外出力如擊劍,盤紆牽掣空飛騰」。接著集合前人有關的看法,針對這些看法加以科學的解釋,最後才申明自己的獨特見地。就如「字外出力」,蔣氏引述張旭觀公孫大娘劍舞,而得筆法的實際例子,說出「作書須空中盤紆牽掣,以取字外之勢,故曰如擊劍」。

關於這一個道法,恰如蔣夢麟在美國留學期間,自己課外打網球、觀擊劍時,察覺到「在空中取勢,而後力生」的道理;「中藏稜」句子成分,蔣氏乃引申孫過庭「縱橫牽掣」,據以成力的說法。「力須由毫而傳,即毫與紙之磨擦力」,正如「筆在畫中」,依己意牽掣著筆毫與紙的磨擦力,不使之現稜角,這便成內歛之力,凡此全是從物理方面,來探究自然法則的書道。

蔣夢麟創見以圖形,說明下筆轉折要領,並附一打油詩有句:「翻轉突折成直角,絞轉毫滾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見有關運筆,貴在轉筆與折筆的拿捏,除了提與頓必須到位之外,轉筆與頓筆也需要重視。所謂「轉」是指圓潤筆劃的方法,另行「折」則是畫方的方法;張廷相有道是:「真書以點畫成形,以轉折見性」。

其《書法探源》中,亦細分古書所見,折亦可稱為翻轉,表現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於上」,意思是行筆中停筆不動,變換筆鋒之方向略成ㄟ狀轉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筆意。此外轉法亦稱絞轉,行筆中「動而轉於下」,意近同於上,只是轉鋒時不停,順勢回轉向下,形亦同於ㄟ,但畫外角成圓,轉動幅度較為大。

類此論證文字不勝枚舉,要旨皆藏在全書細節中。史泳粥友一方面既見輿薪,又難得明察秋毫之末,殊為難能可貴的編註,筆者作為文字工作者,藉此表達最高的敬意、以及最大的感謝之意。致敬是基於史泳的前言指出:「《書法探源》--20世紀以來,我國的第一部全面、系統、科學的書論經典」,有助重新面世承襲優秀民族文化資產;致謝乃本於編註後再版造就「近世中國書法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這對普及書學理論、端正學書態度」,有利共同推進書法藝術朝向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秦漢以來,中國書同文發展至今一脈相傳。結而言之,兄弟認為,鹽城粥友史泳勇於承擔,樂於編註後重印《書法探源》的釋法,活化粥賢蔣夢麟遺著說法的做法,與草書研究社跟學會前後繼志,一貫地接續于右任標草事業功德,同樣是有益推廣書道和深植文心,同樣是促進民族團結和文化復興,同樣是值得鄭重推介和共同師法,因蔣夢麟的自然說道法是法,而于右任的標準化我法也是法,同樣是要講求法度的,有法度必然就有辦法,既可寫出一手好字,也可做出一切好事,最後用此結語來與在座諸君共勉!

[本文作者陸炳文,2017年2月12日下午,在臺灣桃園市文化局舉辦,中國標準草書學會巡迴展開幕茶會上的講話。附錄于蔣二氏兩組題詞,一組給廈門中華中學的年刊出版,于右任題詞“自強不息”,蔣夢麟題詞“進業日新”;另一組贈復旦大學30周年紀念,于氏的是“發揚復旦精神”,蔣氏的是“哲匠翹材”。附圖一張則是100年前舊照,蔡元培、蔣夢麟、于右任、吳稚輝等,到紹興春暉中學講學時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