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中華復興始自文化復興 先進民國人物不曾缺席匡復

中華復興始自文化復興 先進民國人物不曾缺席匡復

更新时间:2017-02-09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中華復興始自文化復興 先進民國人物不曾缺席匡復


[粥會新聞中心2月9日臺北訊]2月8日,孫中山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全球粥會世界總會總會長陸炳文教授,以惜别晚宴招待來自上海、孫中山中心華東辦處長王小璣一行粥友後,在臺北圓山飯店對記者說:7日的華人頭條網上,刊出一文題為《張亞中析習近平對臺思想》,提示中心思想在中國夢與民族復興,不應該建立在一方冷漠或缺席之上,言之有理,擲地有聲,同日海峽兩岸粥友就是以具體行動,實踐必須共同貢獻與共同享有的共同願望,一連兩天參觀了兩岸共擁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桃園大溪總統蔣公紀念堂、和臺灣省政府石門水庫管理局舊址,重溫實際的史事證明蔣介石在臺灣,誓言建設臺灣成為三民主義模範省,不僅符合國父孫中山從事革命事業的思想基礎,而且甚副總書記習近平從事復興大業的行動基礎。


陸總會長指出:故宮象徵了民族文化的保存與弘揚,大溪代表了民權伸張的實現與範例,石門體現了民生建設的宏規與典型,無一不是孫中山核心思想三民主義的實行,也無非就是習近平對臺思維共同努力的大事,現階段要來完成中國夢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一種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復興,不應該也不能漠視過去中華民國的創建恢復首功,更不應該也不能沒有從今以後臺灣的參與再興助成。首以两岸故宮博物院為例來說明,正是中華復興必然始自文化復興、先進民國人物自始不曾缺席匡復。

陸炳文引以為傲地回想起,93載前的1924年1月13日,國史明確記載上海成立粥會,自此成為文化人士雅集,迨至臺北粥會第二任會長李石曾,早在同年11月5日因應時局需要,建議設置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清室善後委員會來應變,成員10多人中有于右任、吳稚暉兩位粥會名賢,一致公推李氏出任兩會委員長,乃於1925年10月10日國慶日,正式成立國立故宮博物院,李石曾並為首任院長,後來由於歷史變遷的緣故,中華人民共和國接收了北京故宮,中華民國政府則於1965年11月12日,恢復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在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妥善存放、及陳展在臺之2972箱珍貴文物,故稱臺北故宮。因此兄弟在多個場合提及,「故宮與粥會同歲同庚,北京與臺北同緣同根」。

說到桃園大溪總統蔣公紀念堂,陸總會長尊為先總統蔣公的人,其人其事或許仍有人不怎麼喜歡,但是總不能全盤否定那一段事實,1949年整個中國的文化精華都來到臺灣,這當中不只有人才,還有許多歷史文物,尤其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居功甚偉,1960年代更倡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臺灣紮下了既廣大且厚實的基礎,也讓臺灣成為全球中華文化的領航者。此一足以承載民族文化史跡、緬懷蔣公一生行誼的地方,位於大溪中正公園的南端,原來叫做大溪賓館,蔣中正生前短暫居停其內,改稱總統蔣公紀念堂後,已開放供民眾自由參觀,大陸同胞慕名而來者眾。

介紹臺灣省政府石門水庫管理局舊址時,陸炳文眉飛色舞強調,這是臺灣經驗的第一塊試金石,這裏成功的水利工程建設成果,始於1954年5月,成立石門水庫設計委員會,幾經遞嬗至今部轄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一脈相承專責臺灣一處水利相關機構,不但彰顯了水資源開發維護管理及經營的歷史成效,尚且帶領了水質優量體大養殖生態水產的全魚成餐。石園石峰一帶活魚餐廳,開創石門活魚美味聞名中外,創始老店創立43年以來,各地老饕美食專家指名到訪嚐鮮不絕於途,特別是一批大陸來臺老兵在此安家立業,從無到有白手起家成了標竿,偶然機緣開創活魚多吃料理,首創一條鞭烹調作業揚名立萬,成就石門活魚產業的傳奇令人連流。

兩天以來兩岸粥友同行中山路,先到臺北近郊石門水庫吃活魚全餐,再赴大溪總統蔣公紀念堂瞻仰當代偉大人物,三往臺北故宮博物院登堂入室訪勝,充分體會了在臺灣的三民主義建設發展有目共睹,也更豐富了優良傳統中華文化的內涵,同時證實了國民黨孫文學校總校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2月號,發表專文《習近平對臺思維與臺灣可有的對接》,文題如其事,作文如其人,主張習近平把中國夢及民族復興,視為需要兩岸共同來努力完成的大事,這是因為兩岸有榮辱與共的命運,中國夢與民族復興不應該建立在一方冷漠、或一方完全缺席之上,而必須共同貢獻與享有始能共同克盡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