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炳文:雜交水稻雙親共一田,和諧米粥兩岸同一鍋
更新时间:2017-02-04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陸炳文:雜交水稻雙親共一田,和諧米粥兩岸同一鍋
陸教授前於臺北的大學並不教授農業,經濟部陸前顧問也不是農經方面專家,但他有10幾年時間住家鄰近農校,再加上參與30幾年粥集文會經歷,對水稻米穀粥糜不無些許基本常識,諸如:水稻的品種改良,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叫雜交,亦即選擇優良的水稻爸爸、水稻媽媽,兩者透過人工授粉進行交配,水稻雙親共一田才算育種成功,海峽兩岸稻田米穀因此大發利市。
陸炳文指出:至於三、四百年前,先民渡海來臺拓荒墾殖,當時的品種只是秈稻,也就是俗稱的「在來米」,日據時代才開始栽培稉稻「蓬萊米」,臺灣光復後首先推出以「光復」為名的新品種,例如光復1號、光復401號,大大提升了早期稻米的產量產能,更大大增加了煮飯熬粥的口感喜好。今天晚粥,水米交融謂之粥糜,大陸「五常米」與臺灣「蓬萊米」,包容共鍋親如一家,完全融合不分彼此,才叫做和諧米粥兩岸同一鍋。
此行期間,全球粥會世界總會副秘書長、江蘇鹽城粥會會長董峰捎來一本《書法探源》,粥會名賢蔣夢麟在50幾年前所寫,去(2016)年12月始由粥友史泳編註再版,史泳的編註人前言裡,指稱蔣夢麟「曾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也是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1964年在臺因病去世」。合肥約集粥會邊吃清粥小菜,陸教授邊講粥賢掌故兩則:其1、蔣夢麟和毛澤東,其2、蔣夢麟和農復會。
蔣夢麟晚年另一著作《談中國新文藝運動》中,有這樣的文字:「毛澤東到北大圖書館當書記,是在我代理校長的時期。有一天,我拿起筆來寫了一張條子:派毛澤東為圖書館書記,月薪十七元」。陸炳文又證實:1918年秋,毛澤東帶了23個湖南青年進京,為的是組織赴法勤工儉學的事,在粥會前身世界社協助下,安排到北京大學、長辛店、保定等處的留法預備班,自己卻既不想去法國留學,也不想進大學讀書,但總得找一份工作以資糊口,因緣際會得到了此一北大圖書館的工作。
別稱臺灣家庭計劃之父的蔣夢麟,1948年受命出任由中美兩國政府新成立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主任委員,1949年去臺灣,繼續主持農業復興委員會,由於農復會的大力推動和正確領導,臺灣在20世紀50年代,順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和鄉村中農會的改組,使得臺灣的農業完成了世紀轉換,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精緻農業,顯然也改變了吃米飯喝米粥的民生習慣,深深影響臺灣成功的經濟發展。
[粥會新聞中心2月3日臺北訊]和諧之旅151安徽合肥行,首途廬江縣的中國稻米博物館參觀,2014年間建成之中國大陸第一家省級水稻博物館,館名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親筆題寫,館內展示了稻米的歷史和科技知識,設有帶你認識水稻、稻米從遠古走來、民以食為天、現代化水稻生產等4個展廳。結束行程後的3日,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教授,向記者說出此行觀感,「雜交水稻雙親共一田,和諧米粥兩岸同一鍋」。
2日晚間在肥東長臨河丁家、全球粥會世界總會名譽總會長丁之發上將舊居旁,舉行全球序列第123號文化人士雅集、合肥粥會試行啜粥家宴,熬煮稀飯用的米,就是陸炳文帶來並於當天安徽第一僑鄉、長臨河鎮丁氏舉行修谱建祠宣傳動員暨人丁登記大會中出示,臺灣世界級水稻品種之一、外觀黃色而稱為「黃金米」的「臺農67號」,所精碾之廣受國人喜愛、口感較為軟黏的稉稻,亦即大家熟悉的「蓬萊米」。陸教授前於臺北的大學並不教授農業,經濟部陸前顧問也不是農經方面專家,但他有10幾年時間住家鄰近農校,再加上參與30幾年粥集文會經歷,對水稻米穀粥糜不無些許基本常識,諸如:水稻的品種改良,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叫雜交,亦即選擇優良的水稻爸爸、水稻媽媽,兩者透過人工授粉進行交配,水稻雙親共一田才算育種成功,海峽兩岸稻田米穀因此大發利市。
陸炳文指出:至於三、四百年前,先民渡海來臺拓荒墾殖,當時的品種只是秈稻,也就是俗稱的「在來米」,日據時代才開始栽培稉稻「蓬萊米」,臺灣光復後首先推出以「光復」為名的新品種,例如光復1號、光復401號,大大提升了早期稻米的產量產能,更大大增加了煮飯熬粥的口感喜好。今天晚粥,水米交融謂之粥糜,大陸「五常米」與臺灣「蓬萊米」,包容共鍋親如一家,完全融合不分彼此,才叫做和諧米粥兩岸同一鍋。
此行期間,全球粥會世界總會副秘書長、江蘇鹽城粥會會長董峰捎來一本《書法探源》,粥會名賢蔣夢麟在50幾年前所寫,去(2016)年12月始由粥友史泳編註再版,史泳的編註人前言裡,指稱蔣夢麟「曾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也是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1964年在臺因病去世」。合肥約集粥會邊吃清粥小菜,陸教授邊講粥賢掌故兩則:其1、蔣夢麟和毛澤東,其2、蔣夢麟和農復會。
蔣夢麟晚年另一著作《談中國新文藝運動》中,有這樣的文字:「毛澤東到北大圖書館當書記,是在我代理校長的時期。有一天,我拿起筆來寫了一張條子:派毛澤東為圖書館書記,月薪十七元」。陸炳文又證實:1918年秋,毛澤東帶了23個湖南青年進京,為的是組織赴法勤工儉學的事,在粥會前身世界社協助下,安排到北京大學、長辛店、保定等處的留法預備班,自己卻既不想去法國留學,也不想進大學讀書,但總得找一份工作以資糊口,因緣際會得到了此一北大圖書館的工作。
別稱臺灣家庭計劃之父的蔣夢麟,1948年受命出任由中美兩國政府新成立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主任委員,1949年去臺灣,繼續主持農業復興委員會,由於農復會的大力推動和正確領導,臺灣在20世紀50年代,順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和鄉村中農會的改組,使得臺灣的農業完成了世紀轉換,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精緻農業,顯然也改變了吃米飯喝米粥的民生習慣,深深影響臺灣成功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