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娟完成粥賢毛育剛遺願 陸炳文樂為之書序
更新时间:2016-12-31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陳正娟完成粥賢毛育剛遺願 陸炳文樂為之書序
陸炳文介紹:我的序文勉以代敘的方式,見證《未負此生》一書著者的85個春秋,特別是陪伴正娟老師的58個寒暑,可以說無枉所愛而不虛此行。全書收納篇幅372頁,連同舊著自序與編後語,毛先生遺著共分六篇章,概括地說可用一個『愛』字,來貫通全書文字,包括:愛家、愛農、愛遊、愛粥和愛文。
序言指出:先生的愛家,表現在三方面,對先岳父陳煮白先生,是敬愛有加;對他妻子的疼愛,最令人肅然起敬的,為晚年之婦唱夫隨;對子女孫輩的無微不至,無間親密,再再彰顯一個為人父、為人祖的至高無上摯愛。毛先生的愛農,與生俱來,因為家族世居浙江麗水山上,僅賴薄田荒山維生,倍感生計艱辛,自幼便發奮首要強農,來實現以農立國、以農建國的宿願,及長考取大學,寧可放棄教育、捨棄地方行政,而改就讀臺大農學院。
陸總會長說:先生的愛遊,與歲月同增長,又與日月爭輝,經常是夫妻同遊,不亦樂乎兼快哉!我偶爾也受影響,邀約遊歷過柳州、桂林而結伴同行,卻在某一次泉州、漳州的海峽兩岸粥友,書畫藝術交流活動中,被他婉言相勸,諫道「此行的特點,幾乎沒有旅遊節目,是故未及飽覽,這兩個歷史名城」。
代序有言:毛先生的愛粥,始自愛妻熬的好粥,後來再由於她的粥職在身,連帶癡迷到臺北粥會,聞粥香而來,且每集必至;2010年2月16日的粥會官方網站,就見他愛屋及烏,為文自承:「我成為粥會一員,是沾了內子之光,因陳正娟的書畫作品,受到賞識,於2006年,由資深粥友推介入會,我亦同時成了會員」。
陸炳文特別強調:先生的愛文,俱見《未負此生》各文,我更有幸多讀了些,他不同時期,發表過的大作,尤在《臺浙天地》專欄作家、和《青田會刊》發行人任內諸多鴻文,充分發揮了『化農耕為筆耕』的功力,所展現之才學、風華與文采,幾乎無人能及,堪稱獨步當世。
毛育剛嘗自敘:「綜觀余之一生,由鄉野小子,曲曲折折,走出自己的一條大路。在學業上,獲得世界著名大學(康乃爾)之博士學位。在事業上,在一流大學(國立臺大)忝為教授,執教多年,發表頗多之著作;並曾在臺灣國際知名之機構(農復會),擔任一級主管之職,已可無愧所生」。
所謂文章帶敘者,亦即用他人的文字,轉述本人的真實情感,陸總會長代序的末段,仍然是援引著者的名言:「在兩岸開放交流後,將多年來研究大陸農業發展之成果,編撰成書在北京出版,尤為生平之快事。此等成就,可謂近數百年來,青田毛氏宗族中第一人,差可告慰先人於地下。茲已年紀早逾古稀,名利俱已遠去。時人雖提倡『人生七十才開始』之說,不過,後一階段之人生,究竟已是不同。依余之體驗,七十歲以前,為『動』的人生,七十歲以後,則進入『靜』的人生,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臺北粥友也都知道,毛先生晚年『靜』的人生,實際上並非呈靜止狀態,而是靜極思動的『婦唱夫隨』,臺灣花蓮、彰化、新北各縣市,大陸廣西、福建、浙江等地方,舉凡受邀的粥文活動、及文化人士雅集中,之前的歲月必見賢伉儷身影,印證毛育剛精彩的一生,至今猶令人稱羨思慕及懷念!陸總會長所期待的正是這樣,好人值得後繼者思念,好書值得向讀者推薦,陳正娟因此才在全書編後語裏說:「本書能夠出刊,要感謝全球粥會總會長陸炳文先生,他二話不說爽快為書寫序」。
(粥會新聞中心訊)全球粥會世界總會總會長陸炳文,今天12月31日在臺北康華飯店,面向海峽兩岸數十位粥友辭歲,出示了一本沉甸甸的年終新書,粥會名賢毛育剛先生遺著《未負此生》,正因毛夫人陳正娟老師是我粥會副總會長,本身乃國際間知名書畫家,亦為臺灣世界藝術家交流會總會長,陸總會長於公於私均樂而為之序,以協助陳老師完成她老伴的遺願,生前毛先生曾自謂平生無大志,其實為一位謙謙君子的客氣話。
據瞭解,毛育剛一向立志遠大,自赴美國名校康乃爾大學深造,拿到博士學成返國開始,就對國內農業經濟發展、土地改革政策、國際合作開發之規劃與執行,做過既多又大的傑出貢獻,這些陸炳文早已有所聞,甚且算是相當瞭解的了,但等讀完全書目錄乃至自傳後,尤加認識到先生的前世今生,絕不僅僅《未負此生》如此而已,不同凡響還不足以描述,陸序最後一段小結論定:「唯恐我言不及義,再借來四句成語,總結先生精彩絕倫的一生,絕對是無愧所生、無枉所愛、不虛此行、以及未負此生,四者兼而有之」。陸炳文介紹:我的序文勉以代敘的方式,見證《未負此生》一書著者的85個春秋,特別是陪伴正娟老師的58個寒暑,可以說無枉所愛而不虛此行。全書收納篇幅372頁,連同舊著自序與編後語,毛先生遺著共分六篇章,概括地說可用一個『愛』字,來貫通全書文字,包括:愛家、愛農、愛遊、愛粥和愛文。
序言指出:先生的愛家,表現在三方面,對先岳父陳煮白先生,是敬愛有加;對他妻子的疼愛,最令人肅然起敬的,為晚年之婦唱夫隨;對子女孫輩的無微不至,無間親密,再再彰顯一個為人父、為人祖的至高無上摯愛。毛先生的愛農,與生俱來,因為家族世居浙江麗水山上,僅賴薄田荒山維生,倍感生計艱辛,自幼便發奮首要強農,來實現以農立國、以農建國的宿願,及長考取大學,寧可放棄教育、捨棄地方行政,而改就讀臺大農學院。
陸總會長說:先生的愛遊,與歲月同增長,又與日月爭輝,經常是夫妻同遊,不亦樂乎兼快哉!我偶爾也受影響,邀約遊歷過柳州、桂林而結伴同行,卻在某一次泉州、漳州的海峽兩岸粥友,書畫藝術交流活動中,被他婉言相勸,諫道「此行的特點,幾乎沒有旅遊節目,是故未及飽覽,這兩個歷史名城」。
代序有言:毛先生的愛粥,始自愛妻熬的好粥,後來再由於她的粥職在身,連帶癡迷到臺北粥會,聞粥香而來,且每集必至;2010年2月16日的粥會官方網站,就見他愛屋及烏,為文自承:「我成為粥會一員,是沾了內子之光,因陳正娟的書畫作品,受到賞識,於2006年,由資深粥友推介入會,我亦同時成了會員」。
陸炳文特別強調:先生的愛文,俱見《未負此生》各文,我更有幸多讀了些,他不同時期,發表過的大作,尤在《臺浙天地》專欄作家、和《青田會刊》發行人任內諸多鴻文,充分發揮了『化農耕為筆耕』的功力,所展現之才學、風華與文采,幾乎無人能及,堪稱獨步當世。
毛育剛嘗自敘:「綜觀余之一生,由鄉野小子,曲曲折折,走出自己的一條大路。在學業上,獲得世界著名大學(康乃爾)之博士學位。在事業上,在一流大學(國立臺大)忝為教授,執教多年,發表頗多之著作;並曾在臺灣國際知名之機構(農復會),擔任一級主管之職,已可無愧所生」。
所謂文章帶敘者,亦即用他人的文字,轉述本人的真實情感,陸總會長代序的末段,仍然是援引著者的名言:「在兩岸開放交流後,將多年來研究大陸農業發展之成果,編撰成書在北京出版,尤為生平之快事。此等成就,可謂近數百年來,青田毛氏宗族中第一人,差可告慰先人於地下。茲已年紀早逾古稀,名利俱已遠去。時人雖提倡『人生七十才開始』之說,不過,後一階段之人生,究竟已是不同。依余之體驗,七十歲以前,為『動』的人生,七十歲以後,則進入『靜』的人生,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臺北粥友也都知道,毛先生晚年『靜』的人生,實際上並非呈靜止狀態,而是靜極思動的『婦唱夫隨』,臺灣花蓮、彰化、新北各縣市,大陸廣西、福建、浙江等地方,舉凡受邀的粥文活動、及文化人士雅集中,之前的歲月必見賢伉儷身影,印證毛育剛精彩的一生,至今猶令人稱羨思慕及懷念!陸總會長所期待的正是這樣,好人值得後繼者思念,好書值得向讀者推薦,陳正娟因此才在全書編後語裏說:「本書能夠出刊,要感謝全球粥會總會長陸炳文先生,他二話不說爽快為書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