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读读余光中的《洛阳桥》* luoxiaomu

读读余光中的《洛阳桥》* luoxiaomu

更新时间:2015-12-29 来源: 发布:站长 浏览:

今天与学生品读余光中的《乡愁》,兴致未尽,为这首诗深刻的主题、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而折服,学生也品到了游子期盼之情。我还向学生补充了,余光中《乡愁》的续写:而未来,乡愁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

我去年好像在泉州晚报上看到余教授为泉州洛阳桥赋诗一首,于是上网一查,果真如此,特发感想,明天的语文课就把此诗作为课外读物,与学生一起品味一下,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余老先生的“乡愁”。

洛阳桥 *  余光中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
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
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
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
 
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
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
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
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
 
想必蔡公,造桥人自己
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
多感动啊,泉州人随后
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
 
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
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
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
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耋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
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
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台湾文联主席陆炳文说,余光中写《洛阳桥》,不止是用他那如椽大笔写作,更是用身心灵魂写就,他向记者概括了他所理解的长诗《洛阳桥》:“他用身写、心写、灵写、脚写、笔写,他的笔不是普通的笔,是如椽大笔!”
“身写”:诗里,余光中依稀记得,6岁到过桥头,83岁再次来到洛阳桥,细心走完全桥,“正是因为他身历其境,才有感喟诗句‘少小离家,回首巳耄耆’”,陆炳文感慨地对记者说。

“心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古诗中的游子心情,适合仔仔细细用1060步走完洛阳桥的余光中。从6岁小儿到83岁老者,余光中却写下了“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一头”的诗句,半个多世纪前的画面,通过文字仿佛就在眼前。

“灵写”:陆炳文说,余光中诗里有典故中的人物,比如蔡襄、俞大猷,然而他说人却甚少用典,“这正是身心灵动合一的表达,他在用灵魂写诗”。诗里这样写道:“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脚写”:余光中走洛阳桥,一步一个脚印,整整1060步,脚步之所及走过,覆盖上蔡襄、父母以及各个时代人物的脚印,他“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笔写”:陆炳文称赞余光中的神来之笔,寥寥数语,写尽了洛阳桥近千年的历史,跨过了这座中国四大古桥中,距离宝岛最近的桥,妙笔生花。且看诗中“潮起潮落,年去年来/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颇有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度。(来源:1+1教育网  2012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