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会”与文艺创作的融会贯通 * 易发生
米和水,小火熬煮成一种糊状的食品,南方人称稀饭,北方称粥。
粥中加另外的食物,像青菜、瘦肉、皮蛋、海鲜等等,粥的“姓”变成加进食物的“姓”了,加皮蛋叫“皮蛋粥”,加海鲜叫“海鲜粥”,加绿豆称“绿豆粥”,绿豆粥是南方人消暑的主食,俚语称绿豆稀饭。
粥里如果加进书法、或加上中国画、或加上中国诗词、或加上照片、或加上戏剧、音乐……加进风牛马不及的东西,叫什么呢?
叫“粥会”!这个陌生的名字是一次采风认识的。
去年深秋,应华光职业学院副院长夏勋南先生之邀,第一次踏上福建海边的小城——泉州市。
“粥会”陈列室,占地3000平方米的总部“承运阁”,就设在泉州市华光职业学院的大院内。
1924年1月13日,上海文化人、大收藏家丁福宝家里,以文会友,集聚各路文人雅士,探讨学问,兴味正浓之时,吃饭的时间到了。
为了不使大家扫兴,丁太太做了一锅粥,请来访的文人雅士,每人喝一碗白米粥。
这天被公认,研讨国学文化,集会无固定地址和时间,一月至少一次,轮流做东道主,只喝一碗粥,取名“粥会”。
从此没有间断,参加的人士几乎涉足文化圈的各界艺术人士,如于右任、孙科、郎静山等文学家、书画家、戏剧家、摄影家。
举办“啜粥笔会”,共谱佳话,一直到今天——“粥会”迎来九十生日纪念。
粥,营养丰富,容易做,成本低。
一锅白粥,几碟小菜,每月一次的粥会活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为何产生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一直延到今日?
文化不仅仅是散文小说、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还有书画金石、戏曲舞蹈、曲艺杂技、摄影摄像、建筑设计、园林环艺等更多的艺术品种。
如果散文、小说、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戏曲舞蹈、曲艺杂技、摄影摄像、建筑设计、园林环艺等是一条街,文学当是居委会的小组长。
“粥会”就是街道居委会了。
参加“粥会”人员专业各异,学术宽泛。“粥会”上可以听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可以了解自己专业以外的常识。艺术相互渗透。像煮的“粥”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艺术家经常自觉反串,彼此吸纳有利的营养,书法家串国画,国画家串书法,虽然书画同源,但各有所长。
唱京剧的梅兰芳大师画国画,国画大师李苦禅唱京戏,融会贯通,吸收养料滋补另一类艺术品。
我的老师梁天柱是留德的外科西医,国画书法功底很是了得,诗词歌赋造旨很深,京戏唱得又有板有眼,常以京戏的程式,给我们讲国画,以京戏的把式,将国画中虚与实的关系、藏与露的关系、布空留白的关系,讲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摄影等其他的艺术何尝不是这样?
有位文学朋友来我这里喝茶,她说:你们美术、摄影讲究留白,其实文学作品一样讲究留白……啊!经她一点,我惊了,果真如此,不是吗?这句话让我的作文“节约”了不少汉字。
更多的理念相通,架起共同欣赏的桥梁,国画家看不懂西画色彩,西画家看不懂国画笔墨,唱歌的听不懂京戏,戏剧家看不懂书法……一个很好的解说理由,美名其曰:隔行如隔山。
是山吗? “粥会”中的交流,认识到了各个艺术门类是相通的,如一条街的街坊邻里呢!
这种 “粥会”是文化人聚得起的也很喜欢的一种集会!清淡,雅致,少掉了污浊的荤腥; 这种“粥会”也是各门艺术的相互问访、会唔、碰撞,及融会贯通!(来源:黄石日报/黄石新闻网/东楚网 201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