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英烈后裔与我在两岸互动的忆述 * 陆炳文
黄兴后裔来台交流互赠书法
与熊辉领衔在背景板上签名
34年前的1981年,也就是中华民国70年,我受到上面的指令,要在中国广播公司广海外部,负责制播一亇新节目,名为《开国建国英雄谱》,当时还是中国国民党党营年代的中广,交付任务繁重不言而喻。
由于肩负特殊的时代使命,我必须全年完成供稿52篇,以便每周按节目表单播出一集(篇),一周介绍一位英雄人物,合得52位先烈先贤事迹,每一集使用时长23分钟,播音工作也都是自己来,属于典型的自制、自撰、自播型态,彼时颇受各界好评,听众反映极为热烈,回响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大陆尚属敌后地区;此事殊为难得原因或是,我的文笔本来就不错,播报自己的撰稿,流畅又口齿清晰,加以内容生动活泼,不古板更不落八股,先以国语作为首播,再由一其他播音人员,分别用17种语言重播,收听的人众多不在话下,忠烈行述大受欢迎,自然而然意料中亊。
当时撰写稿子,当然比较辛苦,没有电脑辅助,素材来源有限,采访对象尤少,固定周播一集,绝不能开天窗,时间压力极大,公余闲暇为之,还可勉为其难,自助人助天助,三者缺一不可,真是谢天谢地!现在回忆这段往事,历历在目如在眼前,归结起来最大收益,就是对于革命英烈,特别是对辛亥后裔,生平事略耳熟能详,事隔卅年犹难忘怀!
一眨眼之间,时迁势移,到了2011年,更时不我与,庆祝建国百年活动已足不出户,只局限在台湾地区悄悄开展,海外侨居地及大陆上,则大肆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相形之下似乎大张旗鼓了些;然而唯一由两岸侨界携手合办的、华侨华人辛亥革命足迹寻访之旅,大举于当年6月间,展开为时一周的两岸三地(含澳门)行程,行脚所到之处备受欢迎与接待,但是仍以辛亥革命首义之地湖北武汉为最。
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6月26日,两岸寻访团成员在武汉,与辛亥革命志士后裔交流座谈,重温辛亥革命历史,共话两岸合作情谊,场面温馨充满赤子心,发言热烈俱见祥和气。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熊秉坤之子熊辉,代表志士后裔发言时表示,100年前,广大华侨华人以天下为己任,怀着爱我中华的忠贞精神,毁家纾难支持革命。孙中山称“华侨是革命之母”,就是对志士仁人为了革命,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当天“新华网”记者崔静的电讯,详细报道了这则两岸要闻,另一段文字指出:「台湾寻访团成员代表、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陆炳文说,今天两岸同胞和侨胞,能够一起重走辛亥革命路、重温辛亥革命史,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两岸一家亲変成一家人的自然表现」。图文中尚且捕捉到一亇精彩画面,就是由陆炳文、熊辉领衔在场嘉宾,提笔于一面背景板上,亲自签上大名并留言,令人発噱的是,人人头上顶着鸭舌帽,正中帽徽就是「九角十八星旗:首义1911」。
其实在此之前3年,亦即2008年8月8日,我早已于上海跟辛亥后裔,有过初接触及新体验,接触到的人都那么真诚,体验到的事都那么真切。那时我为第一届海峡两岸和谐文化节,安排了两岸退役将军、将领后人等36位,书写了36个“和”字,笔阵中英烈后裔有:邓中哲、邓中宪(武昌首义第一炮邓玉麟少将之孙),李季平(海陆军总司令李烈钧上将之子),陶亚成(光复军总司令陶成章之孙),田伯炎(孙中山秘书田桓之子),居国鸣(同盟会元老居正之侄孙),黄绍强(黄兴嫡孙)等,亊经“海峡之声网”作了报导,一连好几天传为佳话,还引起附近不小轰动。
此后,我和英烈后裔多有连系,时有两岸交流互访互动,亦有邀来台湾参访联谊,颇能延续辛亥革命情感,其间有两次组团来访,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其一、2011年8月22日,我所策展的《于右任法书辛亥纪念展》,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隆重开幕,特地安排参会的革命英烈后裔代表,首次踏入孙立人上将故居、即今陆军联谊厅公开“宣讲”,如何発扬辛亥革命精神,共促两岸关系和平発展。
其二、2013年3月9日,我全球粥会宋教仁学术研究中心辅导下,在台北国军英雄馆百合厅内,成立了台湾宋教仁研究会,同时举办《2013海峡两岸(台北)宋教仁学术研讨会》,也请来不少来自湖南、上海等地,有过颠沛流离岁月的英烈后裔、曾经上山下乡求生的所谓“知青”,结伴一道来台参与,同聚一堂,共研史诗,缅怀英雄,不忘先烈,砥砺志节,留待后人,克绍箕裘,国祚绵延。
同月21、22日两天,系列活动延伸至沪上,赓续办理《2013海峡两岸(上海)宋教仁学术研讨会》,结果该出席的全到了,独缺牵头人全粥世界总会副会长、大中华粥文化促进会委员长陈元麟,斯人因为积劳成疾,已在前一天的20号晚上,不幸与世长辞;两载后抚今追昔,仍不免悲从中来,为这一位“同志”的英年早逝,似乎是另类的成仁取义,而感到无限惋惜与不舍,许多互动过的英烈后裔,一定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