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粥会倡复人狄膺120岁诞辰纪念有文无集
更新时间:2015-12-02 来源: 发布:站长 浏览:
狄膺(1895-1964),字君武,民国政要,江苏太仓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0年留学法国,加入国民党。1925年毕业回国后,历任国民党政治会议秘书、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宣传部部长、江苏省党部指导委员、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国防最高委员会第三处处长等。1949年赴台湾,历任立法院秘书长、国民党改造委员会纪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史料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4年3月15日在台北病逝。
狄膺在国民党里“备位中柩”,乃“党国要人”,但是一个文化人。喜收藏,喜诗词,喜游山玩水。诗文造诣均深,书法佳妙,雅好制联。晚年专心研究词章,对昆曲也素有研究。 著有诗集数种,后人编有《狄君武先生遗稿》等。
狄君武谱名福鼎,后改名膺,字君武,后以字行,自号“邃思斋主”,晚号“平常老人”,出身于太仓璜泾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狄君武先在璜泾读小学,1908年,插入太仓城内的太镇高等小学堂三年级,深得朱叔子先生(为著名教育家唐文治的老师)钟爱,同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次年考入上海苏松太道立龙门师范学堂(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加入著名的文学革命团体南社,并参加上海辛亥光复之役。1914年师范毕业后,在昆山做了一年多小学教师,于1916年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与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顾颉刚、傅斯年同住一个宿舍。在“五四运动”中,狄君武为学生领袖之一。
5月3日夜,北京大学学生开会,狄君武“为书记”,“五四”当天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就是由他提议请罗家伦执笔写就的,而且还是由他联系印刷的。他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斗争,并被捕入狱。随后作为学生代表迎接蔡元培校长回校。北大毕业后,先回母校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舍监兼教员一年半,1921年随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勤工俭学,在法期间由吴稚晖、和张静江介绍加入国民党。1926年回国后不久即从事国民党党务工作,在大陆期间,历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执行委员、宣传部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立法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1948~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迅猛推进,国民党的统治大势已去,狄君武面临历史性的选择而颇显彷徨。他曾于1948年11月在给儿子狄原溟的信中说:“余近日在京未到中监会,想辞去苦差,未必能达目的。”明确表示要辞去国民Party监察委员会秘书长职,有弃政从教之意,但最终未获准。1949年春节前,狄君武“自沪返璜(泾)”,与家属临别晤谈时表示,准备取道广州去香港拜会当年南社社友柳亚子先生后,再定行止。但传闻柳亚子已离开香港,就前往海南,结果于年底只身一人去了台湾,时年54岁。
狄君武去台以后逐渐步入晚年,在台北只有侄女狄原湛这门亲戚,而无至亲,所以比较寂寥,甚至有点凄凉。狄君武自己写到:“余初到台北之夜,不知何托。雨中寻得陆京士(太仓同乡)寓权住。翌晨,寻得侄女(狄)原湛与女婿施文耀寓”,但所居为一“店家之后屋,暗湿闭陋,友朋来访者不堪其忧。”后得到朋友帮助才搬到铁路局招待所(又称宁园)二楼,算是有了一间“明窗净几,可以写读”的住屋。后来由于铁路局的主要官员变动,狄君武只能搬出宁园,住在违章搭建的平房里。
去台以后的狄君武在政治上也被边缘化,除留任立法委员外,仅先后任立法院秘书长、国民党改造委员会纪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史料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央评议委员等虚职或闲职,处“有职无权”的状态,用狄君武自己的话说只不过是“跑跑龙套”而已,本人对官场也日益失去兴趣。1952年3月,台湾当局的立法院代院长刘健群因故辞职,改由张道藩出任。开会选举前,大家坐着一起闲谈,狄君武说:“这有什么不同,和尚去了道士来,反正是大家同演一台戏吧了。”这是说刘健群曾经在云南鸡足山出家,狄君武的一句话,引得大家一阵笑声,从中也可见狄君武对于官场不以为然的态度。
去年8月,笔者在太仓,听来访的台北中华粥会理事长陆炳文先生说:蒋介石原来是比较器重狄君武的,但后来态度有了变化,去台以后,在一次宴会上,曾由宋美龄出面话中有话旁敲侧击:“两位公子好像是在大陆?”狄君武无言以对。可见蒋介石对狄君武的猜忌与不满,意思是你的政治生涯到此结束了。原来狄君武的两个儿子狄原沧、狄原溟,解放前夕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并且参加了进步学生运动,其中狄原溟还是GCD地下党员。(來源:環球网 2013年6月6日)
[编按]大陆出品2011年七一大片《建党伟业》中,台湾知名艺人王力宏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正是当年北大的学生罗家伦。而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领军人,因为最早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著名的《五四宣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白话文部分,也都是由这位粥会名贤起草的,来在台初任国民党中央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后兼任复行视事的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
罗家伦生前就称赞狄膺,有"功成不居的襟怀",所以一定还是个极其"淡定"之人,近年才有人誉其为“五四运动健将” ,同时堪称中华民国政坛名士派人物, 早年在中国大陆,他既是南社成员,来台又为台北粥会倡复人,纪念君武先生120岁诞辰,未举办啜粥新约集,只引上述旧文追怀,粥会总长用意已经很明显,应该深刻理解先生习性,天生不喜欢别人拿他做"秀"。
狄膺在国民党里“备位中柩”,乃“党国要人”,但是一个文化人。喜收藏,喜诗词,喜游山玩水。诗文造诣均深,书法佳妙,雅好制联。晚年专心研究词章,对昆曲也素有研究。 著有诗集数种,后人编有《狄君武先生遗稿》等。
狄君武谱名福鼎,后改名膺,字君武,后以字行,自号“邃思斋主”,晚号“平常老人”,出身于太仓璜泾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狄君武先在璜泾读小学,1908年,插入太仓城内的太镇高等小学堂三年级,深得朱叔子先生(为著名教育家唐文治的老师)钟爱,同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次年考入上海苏松太道立龙门师范学堂(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加入著名的文学革命团体南社,并参加上海辛亥光复之役。1914年师范毕业后,在昆山做了一年多小学教师,于1916年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与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顾颉刚、傅斯年同住一个宿舍。在“五四运动”中,狄君武为学生领袖之一。
5月3日夜,北京大学学生开会,狄君武“为书记”,“五四”当天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就是由他提议请罗家伦执笔写就的,而且还是由他联系印刷的。他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斗争,并被捕入狱。随后作为学生代表迎接蔡元培校长回校。北大毕业后,先回母校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舍监兼教员一年半,1921年随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勤工俭学,在法期间由吴稚晖、和张静江介绍加入国民党。1926年回国后不久即从事国民党党务工作,在大陆期间,历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执行委员、宣传部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立法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1948~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迅猛推进,国民党的统治大势已去,狄君武面临历史性的选择而颇显彷徨。他曾于1948年11月在给儿子狄原溟的信中说:“余近日在京未到中监会,想辞去苦差,未必能达目的。”明确表示要辞去国民Party监察委员会秘书长职,有弃政从教之意,但最终未获准。1949年春节前,狄君武“自沪返璜(泾)”,与家属临别晤谈时表示,准备取道广州去香港拜会当年南社社友柳亚子先生后,再定行止。但传闻柳亚子已离开香港,就前往海南,结果于年底只身一人去了台湾,时年54岁。
狄君武去台以后逐渐步入晚年,在台北只有侄女狄原湛这门亲戚,而无至亲,所以比较寂寥,甚至有点凄凉。狄君武自己写到:“余初到台北之夜,不知何托。雨中寻得陆京士(太仓同乡)寓权住。翌晨,寻得侄女(狄)原湛与女婿施文耀寓”,但所居为一“店家之后屋,暗湿闭陋,友朋来访者不堪其忧。”后得到朋友帮助才搬到铁路局招待所(又称宁园)二楼,算是有了一间“明窗净几,可以写读”的住屋。后来由于铁路局的主要官员变动,狄君武只能搬出宁园,住在违章搭建的平房里。
去台以后的狄君武在政治上也被边缘化,除留任立法委员外,仅先后任立法院秘书长、国民党改造委员会纪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史料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央评议委员等虚职或闲职,处“有职无权”的状态,用狄君武自己的话说只不过是“跑跑龙套”而已,本人对官场也日益失去兴趣。1952年3月,台湾当局的立法院代院长刘健群因故辞职,改由张道藩出任。开会选举前,大家坐着一起闲谈,狄君武说:“这有什么不同,和尚去了道士来,反正是大家同演一台戏吧了。”这是说刘健群曾经在云南鸡足山出家,狄君武的一句话,引得大家一阵笑声,从中也可见狄君武对于官场不以为然的态度。
去年8月,笔者在太仓,听来访的台北中华粥会理事长陆炳文先生说:蒋介石原来是比较器重狄君武的,但后来态度有了变化,去台以后,在一次宴会上,曾由宋美龄出面话中有话旁敲侧击:“两位公子好像是在大陆?”狄君武无言以对。可见蒋介石对狄君武的猜忌与不满,意思是你的政治生涯到此结束了。原来狄君武的两个儿子狄原沧、狄原溟,解放前夕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并且参加了进步学生运动,其中狄原溟还是GCD地下党员。(來源:環球网 2013年6月6日)
[编按]大陆出品2011年七一大片《建党伟业》中,台湾知名艺人王力宏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正是当年北大的学生罗家伦。而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领军人,因为最早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著名的《五四宣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白话文部分,也都是由这位粥会名贤起草的,来在台初任国民党中央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后兼任复行视事的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
罗家伦生前就称赞狄膺,有"功成不居的襟怀",所以一定还是个极其"淡定"之人,近年才有人誉其为“五四运动健将” ,同时堪称中华民国政坛名士派人物, 早年在中国大陆,他既是南社成员,来台又为台北粥会倡复人,纪念君武先生120岁诞辰,未举办啜粥新约集,只引上述旧文追怀,粥会总长用意已经很明显,应该深刻理解先生习性,天生不喜欢别人拿他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