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最早最大批赠书来自粥会前身世界社
(粥会新闻中心讯)今天15日,粥会前身世界社扶道人孙中山文化研究中心在台北康华大饭店,为16日澳门会展中心将在国家图书馆,向全球粥会、及中华将军书画院赠书前夕,特地举行「欢迎吴福董事长莅台粥会」,我中山中心执行主任、全粥总会长、书画院院长陆炳文,先向吴董事长表示由衷谢枕,而授予「世界和平联合总会名誉会长」荣衔证书,同时作出简短说明:我必须在此郑重介绍,粥会名贤李石曾(台北粥会第二任会长、世界社发起人之一),1993 年6月如何排除万难,把辗转暂存于乌拉圭首府孟都,原中国国际图书馆藏书共 10 万册,在粥贤沈映冬(时任台北粥会秘书长)偕同粥友黄渊泉(国立中央图书馆前编纂)协助下,专程赴乌办理藏书运回台湾事宜,并捐赠给国立中央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典藏,乃该馆开馆以来最早最大之一批赠书,也是中华民国图书馆史上一大盛事,直接促进中乌文化经济交流盛况,及促成海外第三亇文化人士雅集孟都粥会成立盛举,凡此在在皆值得大书特书,我和在座的北粥辜瑞兰副理事长,均可见证这一举多得的好人好事。
陆炳文回忆说:这批当年价值就以亿计的 10 万册馆藏经典书籍,又大致可以分成:线装书、旧平装书、期刊、公报、西文图书等五类。其中以旧籍线装 4 万 5 千余笔有经过分类编目,其内容呈现于《中国国际图书馆中文旧籍目录》中;旧籍目录中排除民国以后刊本后,约有 2 万余笔为清以前旧籍,此部分为系 李氏家族所赠之菁华,也为中国国际图书馆藏书中最珍贵及价值的部分。目录之另外一大半,约 2 万 5 千笔为民初线装旧籍,其来源为民初出版界及图书馆界,归属旧平装书、期刊、公报等民国书刊,同样为稀世之宝而弥足珍贵。
关于李石曾的生平事略,陆炳文补充道:李石老为清季军机大臣李鸿藻之子,早在上亇世纪初留法时期,就受到无政府主义、和互助论的部分观点影响,而建构了其互助交流之世界主义,开始与吴稚晖、张静江、蔡元培等,于 1905 年在巴黎共组「世界社」,1907年继而移植到国内遍地开花,所以我才会说,今岁是法国「世界社」成立110周年,后年便是中国「世界社」110周年庆,届时我们准备大肆庆祝一番。李石曾生前曾自称,「在未加入同盟会之前,即有志于世界文化工作」,发起世界社,就是要「对世界文化作进一步之研究」,再从其社名「世界」两字,就可想见其抱负之一斑。石老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在学习世界文化,世界也在了解中国文化,应该把中国文化导向世界,并融入世界文化中,最后达到一个个沟通无阻碍、平等合作的世界大同文化。
陆炳文进一步指出:当年最活跃于国际联盟、与世界接轨从事文化合作的中国人士,环顾全球大概非李石曾莫属了,也因为其异常活跃与投入,得以认识与结交不少国际知名人士,始为其不久后创办中国国际图书馆,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嗣在 1933 年,李石曾代表出席「世界文化合作会」年会之良机,「思欲为中国向出席国联之各国代表作宣传,谋中西文化之沟通」,因人和逢上天时,双利引起了回应,遂打铁趁热,而提出创设「中国国际图书馆」之计划,且很快地加以实现。
原世界社中国同志会、兼中乌文化经济协会理事长吴延环粥贤也说过:「石老一生倡导人类互爱互助,消除可致仇恨之各种界限,促进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人类和平共存大有贡献」,这是终其一生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毕生从事所有国际文教事业的最终目的。李石曾等人以「世界社」为基地,提倡留欧勤工俭学、创设中法大学、世界学校、世界大学、世界书局等一系列取名「世界」之国际文化事业,即始自1930 年代,与国际联盟世界文化合作思潮风云际合,而创建了具中西文化沟通性质的中国国际图书馆,进而开创了海外大规模藏书的回旧中华文化复兴基地。
陆炳文总结强调:人是活的,书是死的,但书仍可活学活用;因此,后继者有如吾等在座有志一同者,今日重开世界社中华民国同志会,重启世界社扶道人孙中山文化研究事业,用意还是要承接石老遗绪,乃至圆满成就其未竟之志,全力协同一志地戳心灌髓,去完成赠书回归国图之后,应该有的共同探讨学习与研究发展,更有效做好推动活用馆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