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两岸同名村交流中心欢迎泉州团月中来访
更新时间:2015-03-01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粥会新闻中心讯)以陆炳文为主任的中华海峡两岸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对于大陆泉州市泉港闽台同宗村赴台参访交流团,即将在3月19至25日,应邀来台进行1周的文化交流访问活动,除了表示热烈欢迎外,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陆炳文择要参加3天重点行程,中心秘书王桂明更会全程陪同导游。
今天1日,陆主任收到该团定案行程表,并与人在新竹市的王秘书通过电话后,将会转告组织者朱定波最新决定,参考既订公务行程,配合出席的活动有:1、19日下午1600~1800,台北市万华区参访头北厝、龙山寺等;2、20日上午0800~1200,新竹香山参访头北厝同宗村,并在香山妈祖庙演出北管交流;3、23日上午0800~1200,彰化鹿港参访郭厝里,并在鹿港天后宫作北管演出。
据了解,泉州团全员共18人,是由福建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主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原副馆长朱定波担任团长。该团此行目的主要有2个,针对两地同名村参观访问工作,展开北管乐团和谱牒文史交流。
陆炳文对记者说:日前,我又接到闽台缘博物馆的函邀,将再度以第二届海峡两岸同宗(同名)村暨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参会嘉宾身分,前往泉州赴会两岸第三次同性质会展活动,并且可望在6月间大会开幕典礼致词中,以[从广义同名村妈阁马祖与马公 谈到妈祖俗姓林氏源流]为题,代表台湾团发表重要谈话。
陆炳文补充:30多年以前,我开始应用台北广播电视媒材,从事中华姓氏源流研究与推广时,只有冠姓地名与冠籍地名的出现,所谓冠姓地名即今之同宗村,而所谓冠籍地名即今之同名村,两年前首次同性质会议在泉州召开时,我才率先指出,其实广义同名村界定,还应该包括同宗村、同名村、及同信村,也就是要包含冠姓地名、冠籍地名、或冠庙地名等。
其中,同信村即冠庙地名,另类的广义同名村,仍有进一步说明必要。例如:大陆一国两制下的今日澳门,地名即葡文语音Macau,旧词源自当地著名的妈阁庙,传说殖民主义盛行时期的葡萄牙人,1533年在那里首先登陆,最初地点并无以名之,而得用庙的名字来称呼;此与台湾有效管辖下的外岛,连江县一称马祖群岛,始因主岛南竿有座妈祖庙,相传地近羽化成仙海域,驻防国军当初据以取名。雷同情形也发生在澎湖,台湾另一离岛的县治马公市,旧地名为妈宫实指天后宫,乃台湾地区最古老的妈祖庙之一,市得今名原因,简直如出一辙。陆炳文说。
海峡两岸这种冠庙地名,我赋予它定叉为同信村、或者称之为同俗信村,自然形成地方信仰中心,类此情况存在海东的事实,早在1979年出版的[唐山过台湾]书中,作者彭桂芳便在第1册1章14节,「流露先民情怀的旧地名」一文里介绍:闽粤移民在新垦殖的聚落中,为了地缘、同行的合作,每每将原籍的传统民间信仰,移植到了台湾,等到垦殖有成,于是筑盖庙宇以供奉,所以有不少的聚落,是以著名的宫庙来命名,包括冠以妈祖、关帝、清水、五福、土地公、天公、伯公、王宫、水仙宫等名字的街道和村庄等。
陆炳文据此找到一些事例,并存于海东与海西之间,正如地名的关帝庙(台南关庙与彰化永靖)等;他如街道名称的庙东街、庙岗街、庙前街等。因而了解到同名村,新概念和新事例之后,在闽台乃至两岸各地,大家今后再有机会,触碰到阿同的关系,这些具有深长意味的古朴地名,重视血缘结合的同宗村、地缘结合的同名村、乃至于庙缘结合的同信村,相信彼此的感受必然会有所不同,不同于以往的水米不相融合,开始重新产生水米交融现象,相互传递着 “大家一锅粥” 、“两岸一家亲” 的民族认同感。
今天1日,陆主任收到该团定案行程表,并与人在新竹市的王秘书通过电话后,将会转告组织者朱定波最新决定,参考既订公务行程,配合出席的活动有:1、19日下午1600~1800,台北市万华区参访头北厝、龙山寺等;2、20日上午0800~1200,新竹香山参访头北厝同宗村,并在香山妈祖庙演出北管交流;3、23日上午0800~1200,彰化鹿港参访郭厝里,并在鹿港天后宫作北管演出。
据了解,泉州团全员共18人,是由福建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主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原副馆长朱定波担任团长。该团此行目的主要有2个,针对两地同名村参观访问工作,展开北管乐团和谱牒文史交流。
陆炳文对记者说:日前,我又接到闽台缘博物馆的函邀,将再度以第二届海峡两岸同宗(同名)村暨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参会嘉宾身分,前往泉州赴会两岸第三次同性质会展活动,并且可望在6月间大会开幕典礼致词中,以[从广义同名村妈阁马祖与马公 谈到妈祖俗姓林氏源流]为题,代表台湾团发表重要谈话。
陆炳文补充:30多年以前,我开始应用台北广播电视媒材,从事中华姓氏源流研究与推广时,只有冠姓地名与冠籍地名的出现,所谓冠姓地名即今之同宗村,而所谓冠籍地名即今之同名村,两年前首次同性质会议在泉州召开时,我才率先指出,其实广义同名村界定,还应该包括同宗村、同名村、及同信村,也就是要包含冠姓地名、冠籍地名、或冠庙地名等。
其中,同信村即冠庙地名,另类的广义同名村,仍有进一步说明必要。例如:大陆一国两制下的今日澳门,地名即葡文语音Macau,旧词源自当地著名的妈阁庙,传说殖民主义盛行时期的葡萄牙人,1533年在那里首先登陆,最初地点并无以名之,而得用庙的名字来称呼;此与台湾有效管辖下的外岛,连江县一称马祖群岛,始因主岛南竿有座妈祖庙,相传地近羽化成仙海域,驻防国军当初据以取名。雷同情形也发生在澎湖,台湾另一离岛的县治马公市,旧地名为妈宫实指天后宫,乃台湾地区最古老的妈祖庙之一,市得今名原因,简直如出一辙。陆炳文说。
海峡两岸这种冠庙地名,我赋予它定叉为同信村、或者称之为同俗信村,自然形成地方信仰中心,类此情况存在海东的事实,早在1979年出版的[唐山过台湾]书中,作者彭桂芳便在第1册1章14节,「流露先民情怀的旧地名」一文里介绍:闽粤移民在新垦殖的聚落中,为了地缘、同行的合作,每每将原籍的传统民间信仰,移植到了台湾,等到垦殖有成,于是筑盖庙宇以供奉,所以有不少的聚落,是以著名的宫庙来命名,包括冠以妈祖、关帝、清水、五福、土地公、天公、伯公、王宫、水仙宫等名字的街道和村庄等。
陆炳文据此找到一些事例,并存于海东与海西之间,正如地名的关帝庙(台南关庙与彰化永靖)等;他如街道名称的庙东街、庙岗街、庙前街等。因而了解到同名村,新概念和新事例之后,在闽台乃至两岸各地,大家今后再有机会,触碰到阿同的关系,这些具有深长意味的古朴地名,重视血缘结合的同宗村、地缘结合的同名村、乃至于庙缘结合的同信村,相信彼此的感受必然会有所不同,不同于以往的水米不相融合,开始重新产生水米交融现象,相互传递着 “大家一锅粥” 、“两岸一家亲” 的民族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