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饭异于粥,米字少两点,文艺滋味长 * 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4-11-12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荣誉院长于中令先生、名誉院长蔡鼎新先生,诸位顾问,副院长,秘书处同仁:大家晚安!今天11日,我们在台北粥聚一堂,不但有名堂,还很有名义:第一、中令先生的尊翁于右老一百卅五岁诞辰,第二、鼎新先生九秩晋五华诞,第三、中华粥会成立九十周年,第四、于右老离开我们五十个年头,第五、刘彬彬副院长的尊翁刘延涛先生辞世十五周年,第六、于右任书法收藏研究院创办十周年。粥宴间具有上述六大意义,也全表现在我的穿著上面,既有艳丽的红色,又有淡雅的素色,这就表示一方面在庆贺粥友生日快乐,再一方面则在纪念粥贤缅怀恩典。
今日既然是如此别具一格的雅集,为什么只招待诸君喝碗稀饭呢?我的理由很简单,食粥可以致神仙,可以滋味长,可以学长年。追溯到宋朝陆氏先祖、粥神陆游放翁《食粥诗》中,早有名句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嗣后到了明朝沈周的《食粥语》又指出:「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做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需添水火,无钱不必做羹汤;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若是套用在座蓝玉琦的话说,正是她最近为我们写的专文,标题「吃粥九十年,文艺滋味长」,已经为晚粥稀饭作了很好的注解。
这个月初,我才到过福州,当地乡亲请吃稀饭,免不了还小酌两杯,饭后虽略带微熏状,仍被要求写一幅字,好留下来充当饭钱,犹记得书写了「禅粥一味」四字。第二天黎明即起,散步时巧遇同桌食客,福建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现任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方彦富先生,他存疑地问道:会长昨晚写字,「粥」字当中少两点,个中是否别有涵义?当时我成了丈二和尚,一时之间还摸不到头绪,后来重新去找出一看,果然是粥字「米」的下部,着实少写了两点,想必是酒后迷迷糊糊,并非存心少点两点,却顺水推舟推说是:「稀饭乃薄粥,异于粥糜者,米字少了这两点,或许,文艺滋味才会更加长些」。
我国南方人喝的粥,古称糜,北方人多称之为稀饭。其实全体中国人,不分南北东西都同意,啜粥吃稀饭的好处多多,何止是文艺滋味长而已,且系自古以来的养生之道,所谓粥道,粥中有道,人间有真味,此之谓也。然而能够表明薄粥具有人文色彩的养生之功者,莫如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曾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即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此贴就显示了人们对白粥养生的推崇。而当苏东坡在吃了以豆浆,掺入无锡贡米熬煮的稀饭后,更是诗兴大发挥毫写下:「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的诗句,这般以清粥养生的文字记载。
近人也不乏同样的说法,有如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便写过《粥中有道》一文,推介我们粥会这个文化人士雅集,崇尚淡泊、俭朴、简约生活,此种超凡脱俗风气的可取,值得大家学习与推广。另文《苦的根源》,进而强调吃粥吃苦有如吃补,大师说:「回想起来,最初我并非刻意地欢喜吃粥,但是在十二岁归入佛门僧堂之时,以粥代饭是十分平常的生活方式;只因为当时的生活穷苦,且佛教丛林讲求勤俭惜福,再加上战乱不息、饥民遍野,吃多了苦,习惯了苦,也就不以为苦;吃多了粥,习惯了粥的滋味,自然也了然粥中清和美味」。
由此来看,「粥」字少两点,并没有什么不对,米少放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对,这么样熬成的薄粥,享受其中清和美味之外,兼具养生益寿延年之功效,何乐而不为之?何乐而不似神仙?何乐而不加入啜粥的行列?于右老生前尝自谓并书:「写字和吃粥为最快乐的事」,中令先生在场理当证明,我所说出来的这话不假。(作者为全球粥会世界总会长、于右任书法收藏研究院院长,2014年11月11日,在庆祝于右任书法收藏研究院10周年暨纪念于右任逝世50周年粥会雅集上的讲话)
今日既然是如此别具一格的雅集,为什么只招待诸君喝碗稀饭呢?我的理由很简单,食粥可以致神仙,可以滋味长,可以学长年。追溯到宋朝陆氏先祖、粥神陆游放翁《食粥诗》中,早有名句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嗣后到了明朝沈周的《食粥语》又指出:「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做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需添水火,无钱不必做羹汤;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若是套用在座蓝玉琦的话说,正是她最近为我们写的专文,标题「吃粥九十年,文艺滋味长」,已经为晚粥稀饭作了很好的注解。
这个月初,我才到过福州,当地乡亲请吃稀饭,免不了还小酌两杯,饭后虽略带微熏状,仍被要求写一幅字,好留下来充当饭钱,犹记得书写了「禅粥一味」四字。第二天黎明即起,散步时巧遇同桌食客,福建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现任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方彦富先生,他存疑地问道:会长昨晚写字,「粥」字当中少两点,个中是否别有涵义?当时我成了丈二和尚,一时之间还摸不到头绪,后来重新去找出一看,果然是粥字「米」的下部,着实少写了两点,想必是酒后迷迷糊糊,并非存心少点两点,却顺水推舟推说是:「稀饭乃薄粥,异于粥糜者,米字少了这两点,或许,文艺滋味才会更加长些」。
我国南方人喝的粥,古称糜,北方人多称之为稀饭。其实全体中国人,不分南北东西都同意,啜粥吃稀饭的好处多多,何止是文艺滋味长而已,且系自古以来的养生之道,所谓粥道,粥中有道,人间有真味,此之谓也。然而能够表明薄粥具有人文色彩的养生之功者,莫如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曾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即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此贴就显示了人们对白粥养生的推崇。而当苏东坡在吃了以豆浆,掺入无锡贡米熬煮的稀饭后,更是诗兴大发挥毫写下:「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的诗句,这般以清粥养生的文字记载。
近人也不乏同样的说法,有如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便写过《粥中有道》一文,推介我们粥会这个文化人士雅集,崇尚淡泊、俭朴、简约生活,此种超凡脱俗风气的可取,值得大家学习与推广。另文《苦的根源》,进而强调吃粥吃苦有如吃补,大师说:「回想起来,最初我并非刻意地欢喜吃粥,但是在十二岁归入佛门僧堂之时,以粥代饭是十分平常的生活方式;只因为当时的生活穷苦,且佛教丛林讲求勤俭惜福,再加上战乱不息、饥民遍野,吃多了苦,习惯了苦,也就不以为苦;吃多了粥,习惯了粥的滋味,自然也了然粥中清和美味」。
由此来看,「粥」字少两点,并没有什么不对,米少放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对,这么样熬成的薄粥,享受其中清和美味之外,兼具养生益寿延年之功效,何乐而不为之?何乐而不似神仙?何乐而不加入啜粥的行列?于右老生前尝自谓并书:「写字和吃粥为最快乐的事」,中令先生在场理当证明,我所说出来的这话不假。(作者为全球粥会世界总会长、于右任书法收藏研究院院长,2014年11月11日,在庆祝于右任书法收藏研究院10周年暨纪念于右任逝世50周年粥会雅集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