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大甲铁砧山的国姓庙与历史传说 * 朱定波

大甲铁砧山的国姓庙与历史传说 * 朱定波

更新时间:2014-08-05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台湾台中市大甲区铁砧山,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国姓庙和国姓井。相传,在明郑时期郑成功军队屯兵的铁砧山一带,成为与台湾道卡斯族群进行围攻与对峙的古战场。后来,入垦台湾的闽南先民为祭祀郑成功,在铁砧山修建了国姓井和国姓庙。2014年1月中旬的一天,在台中市王姓宗亲会总干事王伯宗先生、著名的大甲文史工作者张庆宗先生、以及曾经参加铁砧山历史文化规划建设的大甲区公所陈进春先生的陪同下,我实地考察了铁砧山的历史文化遗迹,也了解到铁砧山那持续丰富传说和许多神奇故事。
一、大甲地区的人文历史
台湾大甲区位于台中市西北角,是台湾十大观光小城之一,台湾奶油酥饼的故乡、大甲芋头的产地、脚踏车生产之重镇。著名的大甲镇澜宫每年农历三月举行的妈祖绕境活动,在台湾最为盛名。
据台湾淡水厅志文献记载,明永历19年(1665年),咨议参军陈永华请设屯田制,于是郑经屯军大甲溪,北上开拓大甲之地,是年于大甲社置通事,负责与原住民接触。明永历24年(1670年),郑经命右武卫刘国轩出镇半线,刘国轩命副将驻大甲铁砧山,经略蓬山八社。大甲地区之原住民与闽南先民较大规模的正式接触始于此,不过此时尚未在此长期定居。
清康熙40年(1701年),大批福建闽南先民自彰化县鹿港北进,从大安港上岸入垦大甲求生,其中闽南籍先民有林、张两大姓,粤籍先民有邱姓(邱太三及其后裔),率众先民入垦九张犁、日南、大安及铁砧山脚等荒埔垦荒;至此,大甲地区因开垦而日渐发展,到清康熙45年(1706年),大甲已形成一小型市街。清雍正12年(1734年),闽南先民林成祖垦荒迁居大甲拓地,岁入谷万石,对本地区垦荒开发的贡献颇大。
据台湾文史工作者对大甲地区特有的主要姓氏分布研究认为,大甲地区范围皆属福建泉州籍先民;大甲是一处祖籍泉州先民聚居活动的地带。
清道光七年(1827年),大甲人口骤增,车马辐辏,绅民发起捐建大甲城,周围510丈设四门。同年,将竹堑营守备移驻大甲,大甲设有守备,千总,把总衙门各一座,竹堑以南,彰化以北全归大甲守备节制。
早年,大甲城的规模并不大,应该说像是个土城堡,只不过大甲城的四道城门俱全。从当年大甲城遗存的贞节牌坊位置分析,大甲城的城墙长约1500米,东西长约350米,南北长约400米。
台湾著名的大甲镇澜宫祭祀妈祖;大甲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南下绕境进香,是全台湾年度的重要民俗信仰活动。大甲镇内的镇澜宫管辖53庄,包括台中市的四个区,即大甲区、大安区、外埔区、后里区。
相传,早年的大甲地区有个番仔田,位于顶店里纵贯铁路以东,也就是现在大甲靶场到大甲高工这一带区域,是属于台湾最早垦荒时期的历史遗迹。据说,这里曾经是郑成功的军队将士与台湾道卡斯族群进行对峙和激烈火并的古战场;如今,这一带地区已建设成为大甲的公墓坟场。大甲的古战场,是铁砧山人文历史和充满神奇传说的地方。
二、大甲铁砧山的历史传说
台中市大甲的地形主要由后里台地东侧与大安溪、大甲溪两条主要河川的冲积扇平原所组成。靠近大甲的台地西侧地形陡降,并向西北与西南角突出升高;在大安溪南侧形成高约236米的铁砧山,位于台中市大甲区、外埔区一带;铁砧山温和秀丽,一大片红土生长着一大片苍翠的绿树林;铁砧山北面成悬崖直插大安溪畔,其它三面山势倾斜彰显地位险要;在山顶却有一片40多公顷的宽广平地。
铁砧山林木苍郁,虽临冬季这里却是风光明媚,午后阳光倾泻在黑黝色调的大地上,彰显极其厚重的生态环境气息;据说当雾气升腾时,山腰上云雾缭绕,似若仙境。从海岸边的行船上远眺铁砧山,又像是在阳光下满山树叶尽泛银白,耀眼夺目,故铁砧山又称“银锭山”;为此早年以大甲“铁砧晚霞”列为全台十二胜景之一。(转次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