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大会在闽台缘博物馆举办
首届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大会在我馆举办 |
信息来源: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14-6-17) |
2014年6月16日,由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海峡论坛·首届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大会”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江尔雄、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荣洲,我馆党委书记黄籴问、馆长林建春、副馆长朱定波,台湾谱牒专家、台湾文化艺术界联合理事主席、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联络部部长何长明、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梁志强、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蔡干豪、泉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陈严辉、台湾台中王姓宗亲会总干事王伯宗、台湾谱牒专家张庆宗等领导和嘉宾,以及厦门市台联、漳州市台联负责同志,两岸40多个同宗同名村的290多位宗亲代表等出席了此次交流大会。 交流大会由林建春馆长主持,杨毅周副会长、陈荣州副市长、陆炳文先生、蔡干豪先生等分别致辞。 杨毅周副会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顿导、专家学者以及与会的两岸同名村乡亲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同时指出,两岸同名村是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发展的历史见证,是闽台两地、海峡两岸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的历史记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的先民们在台湾开拓扎根,为了不忘自己的家乡,不忘自己的根本,体现两岸割不断的亲缘关系,我们的先民们不仅带去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信仰民俗,也把自己家乡的名字带到了台湾,形成了两岸同名村现象。因此两岸同名村体现了两岸同胞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承载着两岸根亲文化的人文思想,两岸同名村表现了两岸的亲缘纽带关系,是两岸一家亲的重要基础。相信通过今天两岸专家学者,乡亲亲友的充分交流,通过对两岸同名村形成历史的研究,通过对两岸同名村精神文化的挖掘,对消除两岸同胞的隔阂.增进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增进两岸同胞的互信,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共圆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荣州副市长认为,明清以来,福建,尤其是泉州、漳州、汀州,众多先民东渡台湾,开发宝岛,以聚居地以故地原乡的名字,命名新的家园,以示不忘故里的纪念,今天这些同宗同名的村落依然有着与原乡同样的乡音俚语,依然纪念着与原乡共同的祖宗先辈,依然供奉着相同的神祗,传承着相同的文化,可以说同名同宗存是两岸关系的缩影,体现着中华民族念祖怀乡的情怀,折射出两岸水乳交融的历史与现实。 陆炳文先生介绍了15日在厦门举办的第六届海峡论坛的第一个活动同宗同名村活动的情况,他指出每个同名村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记载着先人几百年来唐山过台海,打拼生活的艰辛。海峡两岸需团结合作,在各方的支持之下,继续好好的办好同宗同名村的活动。 蔡干豪先生认为,晋朝以来,北方中原先民迁到福建,把中原文化带到了福建,把中原的一些地名带到了福建来。特别是在唐朝时,随陈元光,王审知入闽的这些先贤,又带给了福建和台湾两地村落相同的名字,不管是从中原直接迁到福建的,还是后来又到台湾的各个姓氏也好,他们也都把自己的乡名、姓氏带到了各个地方。 同宗同名村台湾宗亲代表张昭五先生用最浅显的语言介绍了同名村活动的意义,他说,“有些宗亲和我一样参加这个活动之前,对同名村,对于祖籍,血缘过去都不是很清楚,感觉跟自己好像很遥远。通过闽台缘博物馆这几个月的同名村活动,通过工作人员的努力,帮我找到了祖先的家,让我知道了祖先来自于哪里,也就是知道了自己来自于哪里。而明天我将去我们祖先居住的地方,去看看那里的乡亲,那个我以前不知道的地方。这就是这个活动对我的的意义,也是对我们各位乡亲的意义。” 同宗同名村宗亲代表、两岸族谱专家等在会上就两岸同名村的历史渊源、对接情况、谱牒研究、福建迁台移民分布情况等方面展开讨论,深入交流,效果显著。其中台湾嘉义县布袋镇布袋港的蔡维藩发言题目为《布袋港蔡氏晋江东石寻根记》,台湾彰化县花坛乡蒋敏全的发言题目为《入垦台湾彰化县花坛乡先民聚落分布》,台湾台中市王姓宗亲会的王伯宗的发言题目为《台湾中部移垦的史迹与图证》,福州市仓山区王审知文化研究会的王学智发言题目为《开闽王世系子孙嗣考初探》,台湾云林县猫儿干的杨永雄发言题目为《两岸宗亲交流经验》,台湾民間譜牒文史研究者林瑞典发言题目为《编修凤邑林氏渡台世系与寻根谒祖后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朱定波的发言题目为《彰显血脉相连的闽台同宗村》。 大会期间,台湾谱牒专家、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先生向我馆转交了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嘉义市市长黄敏惠专为此次大会题写“源远流长”和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题词“根索水而入土 叶追日而上天”。两岸同宗同名村代表向我馆捐赠了族谱达50多本,其中台湾宗亲捐赠38本,进一步丰富我馆族谱藏量,以此推动宗亲祖籍地的交流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