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炳文:合和亲同,争取民族文化认同
(粥会新闻中心讯)我全球粥会世界总会长陆炳文,11将在厦门“第十二届河洛文化研讨会”上,主讲《台闽两地同名村‧连通两岸河洛情》,与16日在泉州“第六届海峡论坛•2014年首届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大会”上,又讲《“福建尾‧台湾头:合和亲同”同宗同名村对接的时代意义》,前后两场演讲,相隔仅仅5天,会议场合完全不同、听讲对象亦未尽相同,但讲话的中心思想,却是很明确只有一个,一以贯之在强调「修补岛内裂痕,避免国族分裂,重走同名村路线,争取民族认同、以及文化认同,迫在眉睫,事不宜迟,共同家园所有成员,亦即两岸同胞同属河洛人,同样都有无可推缷的责任」。
陆炳文面对国民党副主席、嘉义市长黄敏惠送达的题词《源远流长》,今(7)日有感而发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在过去的台湾,是毫无疑义,也毫无争议,如今却有人不认同,更有人大不以为然,原因出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大家都有责任:跟长期社会教育失败有关,跟自由出版书刊误导有关,跟部分电视节目偏差有关;从前的台澎金马地区,可不是如此这般分歧,我的一本民族文化丛书《台湾各姓祠堂巡礼》,当年成了畅销书,表示有很多人看过此书,有很多人同意我的看法,「台湾与大陆的一体关系,这种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和民族之爱,表现在见面交流时,会以“同宗”相称,是那么自然流畅,剎那间“阿同”的距离,就拉近了一大段」。
陆总会长指出,另一本民族精神常销书《金门宗祠大观》,迄今狂卖了23年,也意味着我的合和亲同、争取民族文化认同主张,「本地人遇到字姓相同的,互称一声“阿同”、或“同的”,随着大陆移民的迁徙步伐,同样极为醒目地出现,在各地的冠籍地名、和冠姓地名上面,后者在离岛例如有:陈坑、李厝等,夲岛台湾农村亦见:泉州厝、南靖寮等;由此可见,大陆、金门、台湾三地,共有一个历史传承,共源一个血脉脐带,共被一个文化胞衣」。此说显而易见是正确的,也一直同受读者的正视。
陆炳文说,冠籍地名和冠姓地名,这两个专有名词,我们在研究姓氏源流、和宗祠沿革的田野调查学上,已经使用了很久也很习惯,与最近才提出来的同宗(同名)村概念,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朱定波副馆长所定义,两者在本质上其实是无分轩轾的。所谓冠姓地名,便是当年同族村落的地名,该村落以那一家族为主体,地方就以那一姓氏取名字,这种同族村落在台湾南部比较多;所谓冠籍地名,亦即早期同籍村落的地名,当地以来自大陆何处的移民居多,该地名便以那一籍贯来命名,台湾从南到北普遍存在。
身兼中华将军教授书画院院长的陆总会长举例说,为了举办两岸将军连缘文化节,去过漳州市长泰县不下10次,当地人曾经告诉我说,单单一个江都村就有好多人到台湾去垦殖,其中小自然村东溪和溪对面去的人最多,所以台北那里有个地名叫“双溪”,一万多连氏聚族而定居,正是典型的同宗同名村;因血缘结合自然形成的冠姓地名,因地缘结合自然形成的冠籍地名,300年来相沿成习,在全省实不计其数,然而由于社会变迁等政治因素,到如今这种地名愈来愈少了,也愈来愈没有人知其原委,其效应、作用与意义更鲜为人知!如此看来,如何去挖掘保护?如何去加深意义?如何去发挥效用?又成了两岸中国人的新课题。
这种独特的同宗同名村,从中观察其形成与型式、发展与演化,经常会产生三个效应,实即:亲情加深、乡情加重、和风情加浓。陆炳文为文举出二个近例,证实历来两岸同宗(同名)村历久长青,在台闽间尤以对闽南连结历久弥新:其一为今年春间,福建泉州市惠安县山霞镇“青山”村,通过卫星联机的方式,与台北市万华区“青山”里对口:其二是去年夏季,台闽两地19对同宗村里进行了对接,泉台“结对子”就有13对村镇,彼此还签署了友好交流合作意向书。
陆总会长总结强调,以往我们在民族认同上,老是犯下两个“好”毛病,1、奢求唐山过台湾,一举推进到台湾报祖国,根夲是好大喜功;2、奢望中华儿女,都是直接系出炎黄子孙,断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似乎是好高骛远。一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错乱;再者舍近求远,远亲不如近邻,务实的做法应该如此:帮助台湾人寻根探源,暂时先从“福建尾‧台湾头”做起;换言之,先由入台开基祖姓氏名讳、郡望堂号当中,通过同宗(同名)村里管道,循线往前追溯,渡台水陆两路,世系就近连到福建始迁祖,初步完成对结作业,即可展开交流联谊、深化沟通逐步谅解,进而发挥三大作用,实即:让亲情在两地同胞间涌动,让乡情在阿同意识中交融,让风情在共同家园里重温,成功拉近民族感情上的距离,连带缩短和平统一上的时程,在座每个人非要这样自我要求,研讨会才算开的有意义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