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闽两地同名村‧连通两岸河洛情(下)* 陆炳文
台北万华青山里李姓里长也指出:「通过电波传播我们两岸的心连心,永远团结在一起,牵起我们的血脉亲缘」。更值得称道的是,两岸的祖庙青山宫,同时举行祭祖典礼,艋舺青山里的里民击鼓,惠安青山村的村民敲锣,此一从未有过的场景,看似不可能的想法,两岸青山民众通过两地同名村实现了。我们后来也一再发觉,明清两季就有不少泉州移民,像李氏这般络绎到台湾开垦,惠安先民曾将生活、文化、俗信、和风土民情,带到台北万华一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且把该地取名与故乡青山同名的青山里,如此同名村在台湾还有1,000多个。
台闽同根同源同名村,两地青山村里乡亲,围桌团聚,比邻而坐,拥抱同名的宗谊,使用同样的乡音,诉说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寄情于「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气氛温馨,场面感人。这种相亲相聚相见欢的心情,岂是任何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只能从众人心神表情里,约略领会了:亲情在两岸同胞间涌动,乡情在『阿同意识』中交融,风情在共同家园中重温,此言不虚。
第二件事证,则发生在去(2013)年6月16~21日,为期一周的[第五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召开期间,首办[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和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周,替台湾乡亲提供了一次祖地寻根、再叙乡情的机会,邀请岛内13个县市,28个乡、镇、村、里长,村民代表,及青少年等,前来参加系列根亲文化交流活动,并与闽南漳州、泉州、厦门对应的同名村乡亲,展开闽台同名村对口,恳亲交流,接续乡情,寻根谒祖。
该次活动最为生动之处,表现在空前未有的盛举,也就是6月17号,福建泉州南安市崇武镇大岞村,举行的[闽台同名村恳亲交流会],迎来了台湾新大岞乡亲会会长、79岁的张细山,带着基隆大岞村村民一行25人,回来老家恳亲、祭祖。基隆大岞村总干事张金山,一到祖地就激动地说,「台湾大岞村就是由张细山这一辈,上世纪50年代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基隆当地信妈祖的,在那边想念故乡盖一个庙,叫做大岞妈祖庙,让这些过台的人,在那边聚在一起,大岞村就是这样成型的,村民已由原先的80多人,如今高成长到1,000多人」。据了解,泉州大岞村的村民,也由最初的5,000多人,发展到今天13,000多人。
在恳亲交流会结束后,泉州惠安大岞村清河张氏宗亲,与台湾基隆大岞村张细山一行,共同参加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一幕感人至深,触动了福建一些同名村的在场代表,有感而发,希望也能与海峡对岸的同名村对接上;福建漳州南靖县默林镇双溪村主任詹天福,更是有备而来。詹天福兴奋说:「这次我是带族谱来参加这个会,我的祖家在双溪村,台湾有四个双溪村,到底跟我这个双溪村,有无渊源关系?我就准备用族谱来对接,只要找到他是南靖,我就可跟着接上头」。
如同这样的对接、交流,恳亲、祭祖,闽台两地乡亲们,共聚一堂话乡愁,共祭祖宗寻根源。在闽台同名村联谊活动周内,我们还发现了好几起,已知福建泉州、漳州、厦门3地,与台湾新北、台南、彰化、嘉义、基隆、高雄、花莲、新竹、及南投等13个县市,其中28个乡、镇、村、里同名村聚落之间,至少有19对同名村里,友善进行了对接,而泉台“结对子”的,就有13对同名村,可见从泉州府迁徙来台开基,人数最多的确属实。当天同名村签约仪式上,双方签署了友好交流合作意向,彼此将定期或不定期互访,传承同名村落的河洛文化,进而加深同胞情感,相互提供便利服务,促进两地交往合作,造就两岸正向发展。
据悉自从明清以降,移居台湾的福建先民,主要是源出泉州府,其次为漳州府、及汀州府,台湾汉民族的祖先,闽南地区实为大宗。我们调研中,重新检视两岸相关谱牒文献记载、和闽粤台族谱文献研究报告表明,闽粤先民移居台湾、开发台湾,在垦荒地蔚为同名村风气,波及岛内首善之区台北市,甚至于衍生出若干同名街道,有如泉州街、漳州街与汀州路,此间所建构具有丰富人文特色的血缘、地缘、文缘、史缘、商缘、谱缘的台闽六缘关系,是在别处过去所没有见到的,又以史迹源流来证明『闽台六缘』,俱足起到缘结两岸之三大作用:有助亲情在两地同胞间涌动,有益乡情在『阿同意识』中交融,有利风情在共同家园中重温。
该项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周,作为海峡论坛的创新品牌是首次推出,深化同名村落的文化传承,进一步深化同名村民间之情感、友谊和共识,已属难能可贵,再加以根据论坛主题、和『聚焦亲情‧共圆梦想』的大会主议题,首度配合办理 [世界闽南文化节],续办[海峡客家风情节],结合闽客族人,一同祖地寻根,两岸香火共传,熔铸亲缘纽带,延绵河洛情怀,扎根草根乡野,连动地方情愫,成功拉近了两地闽客族群在感情上的距离,势必连带缩短了两岸和平统一上的时程,不仅是民间研究河洛文化取得成果的一桩好事,而且系河洛情谊助成国族和谐的头等大事。﹝全文完﹞(2014年6月在第12届河洛文化研讨会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