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古玉交一心 故宫会两岸(中)* 陈子梅

古玉交一心 故宫会两岸(中)* 陈子梅

更新时间:2014-02-07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玉之灵》
远在七、八千年前,中华先民即视玉为吸收天地精气,蕴含能量之物。因此,将美玉按照阴阳二气运行的模式,琢磨出圆璧和方琮。邓处长指引我们观看一个17节的方琮,上面雕有神祇或祖先的模样,而浅雕故意让人看不清楚的「密码」式符号,就是老祖先希望经由「制器尚象」发挥「同类感通」的法力,达到与天对话的目的。远古的人相信是天派遣了神兽到世间来繁衍人类,于是,更从「万物有灵」的思维,发展出中国特有的「龙凤文化」。邓处长极为生动地传达着源发自上古的讯息:鸟兽通灵、玉雕的动物胚胎造型、及蝉的蜕壳再生等始生变化,乃寓意着生灵的成长,而圆形的玉璧象征着人类在宇宙中的生生不息,代表了希望和永恒,说得出神入化,我们一行人则听得津津有味!邓处长说得热情,却怕我们对于太过远古不感兴趣,但方馆长立刻表示:「我们就是喜欢听高古的!」
《玉之德》
接着,进入了距今约四千年至一千四百多年前,历经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共六个阶段。邓处长指出,在此多元到一体的过程中,远古先民迷信美玉具有特殊「灵性」的思维,随着社会进步,人文主义抬头,儒家学说兴起而逐渐被道德化。因此,配戴各式动物主题的玉雕,除可结合美玉的「精气」与动物的「法力」来沟通人神外, 更能彰显自身承袭的神灵秉赋, 也就是「德性」;于是有了君子比德于玉之说,人们将玉解释具有象征「君子」具有仁、义、智、勇、絜等美德。在此悠久的岁月里,周人所施行的「圭璧组配」成为日后中国玉礼制的核心;汉朝皇室来自沛县,江南古越俗的「玉殓葬」更发展达于极致。我们看到了一对玉猪穿着金片,这件作品覆盖金片的青玉完全没有变色,而头尾露出的部份则有白化的现象,显示金片覆玉有保质的作用。
《玉之华》
中国玉器发展的脉动,在魏、晋、南北朝时曾一度低缓无力。反观同时间的中亚一带,玉石工艺的发展相对显得活络,且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隋、唐时期。邓处长解说:「其玉器或以国礼贡品、或以贸易商品的形式,进入中土,为中国玉器注入新血。」此后,透过异文化的冲击、玉器的发展于是出现了重大转折。这股剧烈的变化,让玉文化广纳更缤纷的内容,犹如养份充足而含苞待放的花朵,所以称作「玉之华」。
邓处长指出墙上的巨幅玉器拓印,说明了这时期的作品具有崇尚自然的写实风,出现了大量以自然界花叶、鸟兽、人物为主题的春水秋山写实之作。再则呈现此时期承接传统文化中,以玉为沟通人神的媒介;为表彰象征道统的观念,展品代表为北宋真宗时期,郊祀封禅(ㄕㄢˋ)的禅地玉册。也就在延续道统的企图下,宋代复古之风兴起,但也连带地引发了仿古与伪古等,对后来元、明、清玉器影响甚大的议题。
《玉之巧》
明朝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时代,处于极端保守的极权政治与因商品经济萌芽的社会阶级交织之际,因此,反映于文化艺术上,则是异常多变,甚至矛盾对立的风格并存,玉器文化发展出人文与世俗化的新风貌。
中国玉器发展至清,由于高宗乾隆皇帝爱玉,又在公元1760年征服回疆,和阗美玉大量而稳定地输入中原,主客观因素的圆满配合,玉器制作遂达到空前繁荣的景况。我们从翠玉白菜等作品中,不难想见当时玉石工艺的荣景。邓处长在导览中,几次说了:「还好乾隆没看到!」这样,精雕的玉器上就不会被刻了很多歌功颂德的文字咯。
玉器工艺在乾隆朝攀越巅峰后,逐渐进入平缓中酝酿变化的时代。最大的转折在于,中国七千年来对玉质的认定产生改变,翡翠 (辉玉) 以其光滟四射,有别于闪玉温润内敛的美感,取代了闪玉,成为近、现代人们珍爱的玉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