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国民党党史馆「吴稚晖档案」陈展粥师手稿

国民党党史馆「吴稚晖档案」陈展粥师手稿

更新时间:2014-02-06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记者施晓光/专题报导】一般人对国民党元老、粥会精神导师吴稚晖的印象,都是担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把「中华民国宪法」交给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的历史画面,但您或许不知道,吴稚晖更是拟定注音符号的重要人物。
注音符号出于晚清大师章太炎以篆体为本设计的音符,目的是为了改善中文字「无音可读」的缺点,一开始称为注音字母,民国元年,为了统一全国国音,推行国语运动,由教育总长蔡元培号召成立读音统一会,委请吴稚晖筹备此事。
民国二年,吴稚晖受读音统一会成员推举担任议长,展开注音符号设计的工作,当时参考日本的拼音办法,希望将读音统一,以利推动国语运动。
吴稚晖花费不少心力,从声母、韵母、介母三个部分,挑选出简单易懂的符号,做为拼音的基础,从此设计至今仍为大众所惯用的注音符号,民国七年颁布的「注音字母表」,共有注音符号三十九个,对照现行注音符号,消失了三个注音符号是「万」(v)、「兀」(ng)、「广」(gn),都是比较少用 的符号,通常只在方言拼音中用到,因此被省略。
吴稚晖不仅在注音符号的编制上着力甚深,后来在推广工作上更是不遗余力,从民国八年起参与国语统一筹备会(后改为国语推行委员会),提出推行注音符号的任务、方案、办法,修订标准音,审定「国音常用字沁」等多种国语书籍,颁为国家本,并编制「汉语拼音表」、「注音符号」一类的通俗教材,力推国语通俗化、简易化、普及化。
国民党党史馆的「吴稚晖档案」中,至今保存许多当初设计注音符号的底本、样张与试写等珍贵资料手稿,可供有兴趣的民众来馆参阅。(来源:自由时报2014/02/02)
吴稚晖以自己毕生精力推行国音统一工作,奠定了民国时期推行「语同音」的基础,国民党党史馆在汇整党史资料时,发现许多吴稚晖所留下的珍贵手稿,欢迎民众前往参阅,并一探注音符号的历史及演变。
民国2年2月15日,吴稚晖受读音统一会成员推举担任议长,展开注音符号设计的工作,当时参考日本的拼音办法,希望将读音统一,俾利推动国语运动。
吴稚晖在规划上,花费不少心力,从声母、韵母、介母三个部分,挑选出简单易懂的符号,作为拼音的基础,从此设计至今仍为大众所惯用的注音符号。民国7年颁布的「注音字母表」,共有注音符号39个,现行注音符号则为36个,消失的3个注音符号通常只在方言拼音中用到,因此被省略掉了。
民国7年11月,当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表」时,并不是依照现行惯例排比,现行的「ㄅㄆㄇㄈ」顺序,是民国8年之后重新排列的结果,而且一开始也没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的声调设计。
黨史館表示,在黨史館的《吳稚暉檔案》中,仍保存了許多當初設計注音符號的底本、樣張與試寫等珍貴資料手稿,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參閱。(来源:NOWnews 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