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温远航台湾的历史与时代价值观(7)* 陆炳文
六、此一卫温出航台湾史事,成功固然值得纪念,时代价值尤湏记取。
再就此一事件的时代价值,深入来加以直觉观察,笔者又根据事实认定,特别含有下列三种高度价值:第一、从过去式说,船过水无痕,以往两岸不约而同,所出现的相关佐证文献,不知不觉中,已具有参考采信的史料价值,当然值得纪念;第二、从现在式说,船到桥头自然直,自然而然发展之下,近来两岸携手共进,所产生的具体研究成绩,正享有互惠互利的实质价值,必然值得纪录;第三、从未来式说,希望水到渠成,继续开通更大渠道,挖掘出土更多事证,所找出的物质载体,将充当成功的利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期待价值,尤其值得记取。
在此21世纪最初的10年,台湾因绿营执政者的偏执,在史学史政单位误导下,刻意采取了台独人士史明的《台湾人四百年史》之说。笔者必须严正加以驳斥,声明这全是《被误解的台湾史》,根本不成事实,完全不足采信。众所周知,在旧石器时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台湾岛上早已开始有人类居住。考古较能确定的是,新石器时代(始于纪元前5,000年)以来的史前文化,台湾原住民确切是南岛语系民族的遗留;主要的文化陈迹,归纳出有旧石器时代的台东长滨文化、苗栗网形文化、台南左镇人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营埔文化、卑南文化、以及十三行文化等。
而后河洛文化渡海薪传,中国传统踏浪而来衍生。《三国志》记载,3世纪中叶以前的隔海大陆,三国时代吴国就已派军登陆夷洲,《隋书》亦有隋炀帝派兵攻打流求国的记载,虽说仍有部分特定学者指称,迄今并无任何直接资料足够证明,这些中国古籍所载地名正是今天的台湾。
事经近年两岸专家迭次集会探究,不仅地名问题解释有了初步共识,况且在物证上面也有了重大发现。在座诸君想必都清楚,此即台州椒江区古章安港遗址附近,陆续零星出土一些卫温远航的遗物,有如船上用于压舱的鱼纹砖和桨橹等,这些文物文献相当证据力能够证明,中国的航海水平和造船工艺程度,当时均已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在我台湾,固然关于卫温船队的遗迹,没有太多的考古成果出来,可是令人高兴的一线曙光已现,稍早业于连横等遗着里,间接找到了良堪验证的古砖,又从台南、台东、中央研研院、与史前博物馆等地,先后找出或应证卫温运航台湾这一史实,收到实证与鼓舞之效都很大。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足,两岸学界如何进一步联手,努力加强开展相应的研究,应该就是我们同志今天重聚首,坐在一起再次研讨的初衷,座谈会诚属重要,起而行愈益重要。
这不尽然是笔者个人一己管见,针对今后合作开发考古工作,其实不少两岸专家早有卓见,卫温船队出航台湾研究行动,凡我同志刻不容缓必须身体力行,很多事仍有待进一步挖掘考证,诸如下列三件令人存疑之处:①相传我国以政府名义,第一次泛海远航夷洲,只准备30多艘船队,如何容得万人下舱入海大规模同行?②当初万人出航台湾目的,研判在于充实东吴的人口,如何一年后折返时,连同俘获那里的民众在内,人員反而短缺到只剩下8000左右?③上大将军陆逊和全琮等多数大臣,联名力谏反对这样远行,理由是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病,徒劳无功,何以孙权仍不听谏言,坚持付诸廷议决定进行冒险?这就有赖乘此海上风平浪静、岛内春暖花开季节,为此一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重开“台台直航”海运的试行任务,承担两岸和平发展的时代使命,更加着力挖掘根蒂,更待立见开花结果!愿与诸君共同勉励,顺祝大会圆满成功!
今天2月24日,既是1784年前卫温船队出航台湾首发日,又为我恩师沈之岳逝世20周年纪念日,而沈师正系1955年这个时节的大陈地方父母官,照顾岛上一万八千多居民赴台,完成史上同一海域第二次“民族大迁徙行动”,生前曾被尊称“大陈人之母” 的台州仙居人氏。追怀并感念其人其事,我恳切盼望在会后,能有机会三访台州,再到章安古港出海地、及沈之岳仙居出生地,抚今追昔,寻幽访胜,同时两地展望未来,宏观两岸一统美好愿景。(卫温船队远航台湾研究会名誉会长、台湾卫温船队远航研究中心主任,2014/02/24在杭州浙江大学《卫温远航台湾、钓鱼岛及琉球1784周年暨遗迹考古研讨会》上的讲话,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