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稚暉耄耋之年書寫堂匾題粥會旨趣 * 唐孝先
中國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名敬恆,是聞名海內外的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他成長在江蘇無
錫,一生情繫無錫的湖光山色與親朋好友。 抗戰勝利前夕,我的叔祖父唐文銘,在無錫跨塘
橋上塘(今南長街二○○號)一處,買下一幢三開間門面、三造進深的中式宅第。宅第在重新裝
修、油漆時,大廳上需要一塊堂匾。我們唐家世代崇尚節儉,就以「尚儉」二字為堂名。
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春,八十二歲高齡的吳稚暉老先生,在南京收到叔祖父信函,敬
請他前來無錫題寫堂匾,即拿起斗筆,飽蘸墨汁,全神貫注,運氣到手腕,再到手指,直達筆
端,用正楷寫下斗大的尚、儉、堂,於是尚儉堂三個蒼勁大字,便躍然於紙上。寫完尚儉堂三
字,他擱下斗筆,略事休息。接著吳老先生用大字筆寫落款「吳敬恆書」,再親自蓋上兩枚朱
色印章。堂匾寫完,不久就製作成功,為白底黑字。
吳稚暉雖以篆字見長,其實楷書也寫得極好。就尚儉堂三字而論,圓渾凝重,筆力雄健。儉字
的單人旁一豎,堂字的底下一橫,絕對豎直橫平,我童年時天天看到,印象深刻,故而終生難
忘。文革前,我還在老宅後門旁柴間屋裡看到這塊匾。它翻過來,字朝下,架在兩隻竹馬上,
上面放著木柴「隱藏」著。文革期間,叔祖父母被迫搬出老宅,住在一處斗室內,吳稚暉耄耋
之年書寫的堂匾,從此下落不明。
五千年前的黃帝軒轅氏,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古今韻會舉要》引《說文解文》稱:
「黃帝初教作糜。」另有《藝文類聚》引《周書》說:「黃帝始烹穀為粥。」由此可見,黃帝
還是中國粥文化的鼻祖,後世以「粥祖」尊稱之。
宋朝陸游喜將粥食入詩,有名句「有粥致神仙」,號召以粥會友,故素有「粥神」、「粥仙」
之美譽。陸游清心寡欲,雖歷經憂患,仍「已迫九齡身愈健,熟視萬卷眼猶明」。
陸游養生,據考據,有八法,即動腦、書法、灑掃、登山、散步、按摩、茶棋、吃粥。關於最
後一法,他的《食粥詩》中有句曰:「世上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 可知他對吃粥是樂此不疲的,同時見證他的養生哲學與粥食分不開。
千百年來,還有許多歷史名人喜愛吃粥。周太師尚父以粥袪寒,梁武帝蕭衍長年茹素粥,唐朝
顏真卿乞粥於長安,宋朝蘇東坡熱粥詩更識人間真味,林洪養生隨筆收食花粥,范仲淹清寒時
用粥果腹,清朝康熙皇帝主張清粥淡茶粗食養生,等等。
一九二四年,民國人物丁福保(仲祜)邀約友人吳稚暉、朱燮鈞等,在上海發起粥集文會,每
星期五在丁家夜粥相聚,這就是國史館編印的《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十三年元月十三日條載
「自此成為文化人士之雅集」,此亦近代粥集之開端。 一九三○年春,同好又接受朱燮鈞提
議,正式以「上海粥會」之名稱對外,四月十九日則被訂為粥會會慶日,那時的會員還有:張
絅伯、諸葛韻笙、張翼成、鄭家相、楊成麒、戴葆庭、王蔭嘉、張秀量、陳亮聲、羅伯昭、馬
定祥等。
一九五五年七月,吳稚暉門生狄膺(君武)為緬懷「丁吳高風」,在台灣台北的靜心樂園「蘇
松太」同鄉每月杪之星期五定期聚會上,偶爾試行啜粥,附庸風雅一番。 一九五八年冬至,
經吳稚暉故舊沈映冬的建議,正式倡復「台北粥會」。台灣初有的以粥會友、以文會友的粥集
雛型,幾度遞嬗成「中華粥會」,迄今「台北市中華粥會」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
粥集在台灣五十多年,愛粥嗜文者聞風而來,其中不乏時賢碩彥,如:于右任、莫德惠、賈景
德、許世英、田炯錦、何應欽、孫科、錢大鈞、溥心畬、楊英風、黃景南、李普同、郎靜山、
黃君璧等等。我的瞭解,台灣除台北中華粥會外,還有金門粥會、馬祖粥會。美國有洛杉磯粥
會、金山粥會。另外,烏拉圭有孟都粥會、菲律賓有馬尼拉粥會、中國泉州有鯉城粥會。
據知,粥會還擴及美國華盛頓、加拿大溫哥華、紐西蘭基督城等。至於中國大陸北京、上海、
重慶、西安、武進、無錫、南京等地,則已陸續成立或正在籌備成立粥會中。 二○○六年九
月二十一日,梁溪粥會在丁福保、吳稚暉、沈映冬三位的故鄉江蘇無錫成立,此日台北中華粥
會一行二十五人,在理事長陸炳文率領下,與無錫梁溪粥會合辦聯誼活動。 梁溪粥會會長、
太湖文化研究會會長浦學坤先生,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陸炳文先生也代表台北中華粥會,對
梁溪粥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
曩昔吳稚暉先生以「閑話家常、笑談古今」八字作為粥會旨趣;現在浦學坤先生又提出「不論
是非、不談政治」八字箴言為補充,以期早日達到「四海之內皆粥友」的極終目標。(來源:
世界日報 200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