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和天津亦成传承妈祖文化的胜地*方广岭
崇祀海神的妈祖文化是一种国际现象,也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民间信仰。作为妈祖文化物质载体的天后宫,广布于世界各地的沿海口岸城镇。据初步统计,至今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天后宫就有2500余所,广布于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天津天后宫更是成为中国北方妈祖文化传播的中心。
自元朝开始,中国国家的政治中心最终选址于北京,而且稳定了800年基本没有中断,所以国内南北万余里海上航线和南北大运河水系航线的漕运、南北长途商货贸易,逐步进入黄金时期,国内沿海港口随之兴盛起来。但不管人们认识和驾驭海洋的能 力有多么高超,即使在时至今日仍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都还是极其渺小,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所以祈灵于神灵护佑,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于是赋 予神之威力,文静善良、扶危济困的妈祖就作为以河海航运为谋生手段的人们的守护神出现了,并且随着河海运输的发达和历代皇权的敕封而走向世界。
史载和民间传说都表明,无论被称为天妃还是天后,妈祖都是作为从事河海水运、渔业、 盐业、造船、水上长途贩运贸易等以“水”为生存资源或载体,获取生存数据人们的信仰,包括船户、船工舵手、货商、渔民、纤夫、漕运官兵与商民、木排工及盐商等。虽然因地域不同,所信奉还有金龙四大天王、姜太公等等,但天妃天后的信仰无疑是最广泛的。
正如《天津皇会考纪》一书所说“天后圣母系宋福建莆田县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妈祖司航海者的安危,所以船户信奉甚为虔诚。”随着妈祖文化与各地方文化的融合,妈祖也逐渐成为广泛的民众信仰,以致“航海者祀之极为虔诚,一般人民亦渐 信仰……天后遂成为掌司各事之神”。在考察妈祖文化落户天津并对这个城市进行孕育和催生的过程后,我们会发现其沿革轨迹是“先人后庙,以庙聚人”;接着“以庙兴城,以庙兴市”,庙旺城兴的良性互动态势。
妈祖文化作为漕盐二运的灵魂造就了天津经济、军事、政治地位的提升。因为粮食是除了 阳光、空气和水之外,人类生存必需的首要资源。俗话说“水是五行之首,盐是五味之先”,而天后信仰则是河海水运及其相关行业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粮,给予他们战胜惊涛骇浪的信心、勇气和智慧。因此他们每到一地,就把对妈祖崇拜带到那里,官府也就在那里建造天妃宫或天后宫以供奉圣像于其中。所以仅天津一地 就陆续建造了16座妈祖庙,现东门外天后宫是保存最为完备的庙宇。
妈祖文化是天津城市文化的根。因为天津城市文化是以京师儒学文化为根基,尤其是以南北交汇的、博大的海洋文化为主要成分的,是依妈祖文化为标志的海洋文化发达而立、而兴。正是这种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在近代被迫开放以后,成为我国北方传播近代文明的重要基地。
中国妈祖庙遍布南北沿海各省和港、澳、台地区,而台湾和天津由于各自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成为传承妈祖文化的胜地。它们既有与其它地方妈祖文化酬神的共同特点,又各具地方特色。大规模的海运将妈祖带到北方的直沽(今天津),元廷在直沽建造了两座天妃宫,留存至今的西庙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后改称为天后宫,俗称“娘娘宫”。位于台湾云林的北港朝天宫则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是目前台湾香火最旺的天后庙,号称台湾妈祖的“总庙”。两者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妈祖文化传播过程中,渠等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妈祖文化在台湾传播则始于明朝中后期,盛于清代。台湾的妈祖信仰是从大陆传入的,台湾汉族是大陆移民的后代。台湾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多数传自福建,它是伴随福建移民入台开发而逐步传开的,福建移民将家乡的信仰带入台湾,并在岛内各地播传火种。在迁居台湾的过程中,澎湖群岛首先是被开发的地区,至迟在明朝万历年间澎湖最早建成妈祖庙。明末清初随着三次大规模移民潮的出现,闽粤人民在台湾由 南至北开发,从西海岸向东海岸拓展,此时妈祖庙几乎遍布全岛。
妈祖庙在台湾十分普及,焦点为北港朝天宫,其信徒分布遍及全台。台南大天后宫、彰化南瑶宫和台中大甲镇澜宫也为附近县、市的信仰中心。四座庙宇中,南瑶宫、镇澜宫历年皆往北港朝天宫进香,北港朝天宫在清代每年被台南府居民迎至大天后宫供奉,并巡历城厢内外而回。
津台两地的妈祖文化伴随着津台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又相辅相成。目前妈祖文化再度逐渐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继2000年4月首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圆满举行以来,双方在学术界和信徒之间交往的规模日益扩大,近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天津文化旅游节期间,来津进行学术研讨、旅游和观光的台胞已逾千人,在海峡两岸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妈祖文化界,此次盛会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来源:城市快报 2004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