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陈维德因于右任而与书法結不解缘

陈维德因于右任而与书法結不解缘

更新时间:2013-10-10 来源: 发布:人民网 浏览:
他生于福建,长在台湾。他曾是自卑的差生,是书法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他年近古稀,却老骥伏枥,志在为两岸书法学术交流构筑崭新平台……日前,台湾著名书法家、明道大学中文系主任兼国学研究所所长陈维德,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娓娓道来他与书法、诗歌的不解情缘。
  最热爱:诗书交融 大美如斯
  1945年出生的陈维德,人如其字,谦和庄重,举手投足间舒散着优雅的文人气质。其书法笔墨运用浑厚,诸体皆擅,被评价为“大篆安雅,委婉强劲;楷书具褚法,能起坐自如;行书有米意,能以雷霆之势,透行云之气。”作品曾获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奖等台湾顶级书画类奖项。
  陈维德的书法早期受王羲之影响很大,“王羲之的字高雅飘逸,韵味独特。这源于晋朝人特有的人格特质,当时的文人崇尚老庄,有一种超世出尘的品格,特别脱俗。所以我们写王羲之往往只能写到他的形骸,神韵不容易把握。”有了这种认识,陈维德开始改写米芾的字,“率意奔放,笔法厚重不轻飘”。做了调整之后,陈维德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字体,从不沾凡尘的超然飘逸,缓缓下沉,最终归于实接地气的沉稳厚重。
  除了米芾,黄庭坚的书法也颇受陈维德赞赏,而楷书方面则偏爱唐朝的欧阳询和褚遂良。“受这些书法大家的影响,我的字也追求一种典雅庄重、优美大气的风格,同时强调笔画的劲道,通过不断练习,让字的线条更具生命力。我的楷书注重结构的严谨和线条的优美,不过分刻板,追求清秀俊逸之美。”
  诗文方面,陈维德尤其钟爱杜甫、李白、王维、苏轼等大家。“诗歌和书法都是心灵的抒发。诗歌是心灵的感触,以文字为载体表达。书法则是用艺术的形式呈现文字,所以用书法之‘韵’表达诗歌之‘神’,可谓以我手写我心,二者相互关联,相得益彰。”
  最感佩:久沐师恩 春泥护花
  谁曾想,如今博学多闻、写得一手好字,备受学生敬重的陈维德,小时候却是一名成绩落后的差生,字写得也不如人意。为此,十二岁那年,父亲专门聘请老师教授陈维德书法。“经过指导竟有不错的表现,上了初中后老师也赞赏我的书法,从此建立信心,相信自己其实也不笨只是之前不够用心。”对学业信心倍增的陈维德,由此国文程度显著提升,甚至开始尝试作诗绘画。书法,无疑成为改变陈维德人生轨迹至关重要的一件事。
  1963年,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开馆展览中展出了于右任先生的书法,年仅十八岁的陈维德深受震撼,回家后当即写书一封寄予于老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没成想信寄出没几天,于右任就派机要秘书带我去见他。当时我只是一介无名学生,于老却是监察院院长,前辈的风范让我深受感动。于老不仅鼓励我,还亲自写书赠我,这对我而言真是莫大的激励。从此我更加沉迷书法,也更加喜爱诗歌和古典文学。”
  如果说十二岁那年,父亲为陈维德打开通往书法之路的城门,那么十八岁这年,于右任的勉励则坚定了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填写大学志愿时,陈维德放弃所有热门专业,在一百多个可选专业中一意孤行地只填了八所学校的中文系。最终,陈维德以高分如愿进入辅仁大学中文系。报到时,时任辅仁大学中文系主任的王静芝教授,亲自出门迎接这位发自内心热爱中文的“特殊”学生。由此,陈维德师从王静芝学习书法。“静芝先生是沈尹默大师的嫡传弟子,与启功先生亦师亦友,是台湾著名的书法家。一路上他对我特别关爱体惜,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位恩师。”
  1972年,陈维德从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随后进入台北女师和辅仁大学教授中文及书法,一晃就是四十多年。1994年,陈维德被台湾教育部评选为大学教学特优教师,感念父亲为自己打下的书法基础,他捐款一百万新台币成立以父亲名字命名的「陈仁官先生书法奖学金」。随后的十年中,陈维德相继筹款数百万元成立“吴学让水墨奖学金”、“思齐文艺奖”、“王静芝先生清寒奖助学金”等多项奖学金,感怀前人,勉励后辈。
  最欣慰: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
  陈维德坦言自己很享受教学中的乐趣与成就感,其中学生是他最大的欣慰。“由于明道大学属于较晚成立的私立校,学生综合水平不如公立学校,但我在明道所教导的第一届毕业生却令人我十分感动。”陈维德六十岁生日时,全系学生秘密为他准备了生日宴,让他惊喜不已。
  “他们毕业那一年,把我和其他老师请到教室,将教师桌子一字排开,让我们坐在讲台上,然后一声令下,所有的学生集体下跪磕头道谢……”追忆可爱的学生时,陈维德分外深情,“虽然这些学生成绩不是最好的,但只要你不放弃他们,循循善诱,他们就会心怀感激,你也就能感受到学生们的爱戴。”
  与学生方联全三番两次的“切磋比试”在陈维德看来妙趣横生。原来,方联全在上大学时曾连续四年选修或旁听陈维德的书法课,期间还获得过全台大专书法比赛第一名。毕业几年后,师徒二人在不约而同参加了教育部文艺创作比赛,公布结果那天获得第二名的陈维德发现,排名第一的正是自己的学生方联全,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欣慰,“简直比自己攀得榜首还要高兴。”第二年二人又共同参加“中山文艺奖”的角逐,最后陈维德第一,方联全居第二。如今方联全也成为了台湾知名书法家,对于被自己的学生“打败”,宽厚的陈维德从不避讳,“学生的成绩超过自己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反而觉得很荣耀。”
  最期待:富而好礼 两岸一家
  创作于十一年前的“杜甫《秋兴八首》行书八屏”,是陈维德最为珍爱的一幅作品。在《秋兴八首》中,晚年的杜甫追忆了多年来一路走过的坎坷遭遇,道尽心中感慨。彼时的陈维德对此深有共鸣。
  十年前,提前退休的陈维德受明道大学之邀,另辟天地,组建该校中文系。“虽然当时明道大学刚建校,基础还很薄弱,但越是年轻的学校越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办学。”经过连续四年的严格审查,屡败屡战,愈挫愈勇,失败三次后,陈维德一手创立的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终于获批,这也是台湾唯一一所以书法为专业的研究所。
  “写书法光提高技巧面是不够的,一定要有更高深的研究,丰富的内涵和品位,否则就只是匠人,只能写出干巴巴的文字,而不是一幅艺术品。”
  最近十年,陈维德常常受邀到内地参展、交流学术。对比22年前第一次回到故乡的情景,陈维德不禁感叹,“如今大陆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家乡的发展陈维德看在眼里,喜在心间。但井喷式的快节奏发展,也让人文的东西渐渐流失……如何做到“富而好礼”在陈维德看来至关重要。
  “现在社会呈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更需要人文涵养和精神层面的提升。我所致力的事业就是希望能在工商社会起到平衡作用。中国哲学教导我们如何过‘人’的生活,也就是要享受美好的人生。美好人生并不是单靠金钱物质维系,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过去的人,尤其是妇女,年轻时操劳,年老后子女离开,自身缺乏爱好和专长,长期内心抑郁。但如果他们能写字读书,欣赏文学,提升生活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可以解决一些社会的问题。”
  “两岸文化中最容易交流的就是书法。因为大致上有相同的表现形式,创作理念基本一致。如果说文学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差异,那么书画间则只有对美的一致追求。”
  陈维德说,将来他要用心经营他的国文博士班,为更多年轻人提供深造的土壤,将其打造成为两岸学术交流的平台。“我最希望未来几年能有机会在大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让更多大陆同胞了解我的作品,也特别愿意来到大陆高校教学、演讲,与内地学子交流互动。同时也期待更多内地优秀的学者到台湾讲学,欢迎大陆对国学、书法有兴趣的年轻人到台湾学习深造。” (来源:人民网 201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