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公陳邁子與于右任同是粥賢*李 問
中華粥會是一個文人團體,會裡的會員習慣用語叫做「粥友」,每個月大家聚在一起喫粥,並且分享自己的書畫作品,或吟詩作對來唱和,還會一起出團進行藝文交流,順便遊山玩水。自從五十多年前在台北復會後,粥會的成員冠蓋雲集,匯聚了當年從中國各省來台的文化人士。其中最特別的是,這些文人許多都在國民黨政府中擔任大小公職,最著名的包括前監察院長于右任、前行政院長孫科、現在大成至聖孔子奉祀官孔德成等。
會知道有粥會,是因為我外公陳邁子以前是粥會的一員,與于爺爺两個人都有典型的陝西臉孔,也都被現任会長陸(炳文)伯伯尊為粥會名賢,簡稱「粥賢」。雖然外公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從小卻聽媽媽講到粥集的活動。母親仍保有一張粥會某年的老照片,會裡稱之為舊粥照,上面右一是我外公,蹲著的小女孩是我媽,拿扇子的是我阿姨,對於這個奇特的團體不免產生好奇。這學期的必修課「研究報告寫作」,要我們練習寫作一篇學術論文,我便選擇這段既陌生又熟悉的家族神話為題材,題目訂為〈新時代的文人雅集 ——中華粥會的讀書人〉。
寫作論文的過程中,我慢慢瞭解粥會的運作,還有傳統讀書人的處世之道。後來又漸漸明白,文人雅士的孤寂,並不專屬於我們這個時代,而是自古以來就平行運作於政治現實之外。外公和他的朋友們結伴去粥會,不是要進入尋求政治上的助益,但也不是要反抗既有的體制,而是奉行另一套價值觀:培養生活中的淡泊、簡約雅趣,追求成為中國文人理想中的謙謙君子。
於是我坐上粥會的宴席中,面前擺了一碗清粥,夾菜佐粥。席間我是最小的,只能聽旁邊的老人家「閒話家常、笑談古今」。近來我把這段老少配圖文po上部落格,一個網友回應說:你外公是我在東吳大學的教授,他很喜歡用鋼筆寫書法,龍飛鳳舞的飛,有一次一筆寫起來很像兩隻飛雁,漂亮極了。其實外公的書法保留得不多,我家裡都沒有。陸伯伯則謂他收藏了一幅這樣的字,很稱讚外公的好書法。我只看過幾次,覺得外公的字不落俗套,彎彎曲曲的很有美感呢!
我想,我不能期待每次做田野都能建立深厚的友誼,也永遠無法確定自己對別人的看法可以改變;可是只要願意投入時間,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還是可以建立起來。或許有時候研究已經結束了,情感才正要開始呢?(李問2008年寫作本文時為台灣大學人類学系一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