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沈映冬二三事
文/浦学坤
感悟隐迹
有缘同沈映冬先生相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友人介绍,沈老与我数次相聚,每次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特别是传播孔子学说《论语》,他跑遍了世界许多国家。为了促进大陆和台湾的文化交流,他不断往返於两岸之间。在他的引荐下,我在2001年春又结识了台北中华如意学会会长陆炳文先生。在沈老的协调下,由无锡市文联主办、台北中华如意学会和无锡西神印社联合承办了《海峡两岸如意展》。记得沈老对我说了一句寓意深长的话: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只要为人处事有情有义,就不难称心如意。参观了琳琅满目的如意展品,我就想到了隐藏在沈老心中的“如意”,那不就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情结和民族信仰吗?
为了释放凝聚在心中的这份文化情结,沈老在撰就《石奇缘》、《于右任寻碑记》与《于右任法书云林诗篇》等专著后,又花了整整三年,踏勘江南五湖三泖,寻访六百多年前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的踪 ,撰就了图文并茂的《倪云林隐 记》。当沈老将他的大作赠给我时,我感到沉甸甸的不仅是书,而是一位爱国老人的赤骨冰心!有幸的是无锡东北塘镇,在倪云林墓旁建造了一座倪云林纪念馆,其展品均由太湖文化研究会收集提供。其中有些资料,就取自沈老的《倪云林隐 记》。倪云林是举世闻名的画坛一代宗师,他的“只傍清水不染尘”的高洁品格,在沈映冬先生的身上,无不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真是:
人生八九不如意,留得一二游天地。
冰心出尘无牵挂,千秋江山有隐 。
东林道上
2005年1月26日,沈老专著《东林道上》在无锡东林书院首发,太湖文化研究会作为主办单位,主持了首发式。沈老兴致勃勃地作了作品介绍。我和无锡市的著名学者、专家程志翔、曹荣之、夏刚草、张永初、胡立德等先后发言,大家为沈老的博学才华和治学精神而敬佩。由於《东林道上》的主人公北宋杨时(杨龟山)在常州、无锡居住18年,在常州也留有不少史料,但常州人知之甚少。於是沈老欲去常州举行《东林道上》的发行、捐赠仪式。为此,我即与常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陈建新联系,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即安排在2005年5月26日举行了发行、捐赠仪式。沈老作了演讲,并向常州文化局、史志办、图书馆等单位赠送了《东林道上》。在我向大家介绍沈老时,常州图书馆的一位女士激动地说:“我认识他,他先后来图书馆五、六次。有一次还淋了雨。想不到他这么大年纪,还一次次来图书馆,真使我们感动。”听到此话,在场的无不动容。沈映冬先生对知识的渴求,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让我想起《济公传》里的山歌:“一不积财,二不结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沈老著书立说,不知有多少光阴被他留在了图书馆,不知又有多少知识被他传播到了海内外。超然於物质欲望之上的生活境界,是沈老毕生的精神财富。这真是:
阅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胜富贵。千年云 瞬间过,东林道上乘风归。
脚踏回归线
太湖文化研究会的会址搬到妙光苑48号后,想不到91岁高龄的沈映冬先生很快就摸上门来。那是2006年3月1日上午10点左右,沈老由一中年男子,扶着走进研究会的二楼办公室。只听那男子说:“我是开出租车的,这位老先生走路不便,我不放心他一个人走楼梯,即扶他上来了”。还没等我泡茶,那司机便下楼了。我对沈老说:“你怎么一个人来这里啊,打一个电话来,我可以去接你啊!”沈老笑呵呵地说:“我已来过一次了,摸错了门,摸到38号去了”。这里的门牌号错乱无序,一般人很难找,这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遗憾。想不到门牌号将老人折腾了一下。沈老接着说:“这次来,是特地送一本自编自印的摄影集《脚踏回归线上》”。翻开沈老的摄影集,只见沈老在海内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图像一一展现,其中还有我同沈老在一起的照片。记得这是他送给我第二册自编自印的摄影集了。这部影集提名为《脚踏回归线上》,寓意深刻。沈老不断地出访,不断地同各界友人交往,发挥了民间文化大使的作用,这不就是实践一种民族文化的回归吗?这不就是追求一种高尚灵魂的回归吗?
以后,沈老多次来研究会,同我谈心、交流,与我成了忘年交。最难忘的是在他的建议和鼓动下,无锡成立了梁溪粥会,由他任顾问,我任会长。粥会最早的发起人是无锡人丁福宝与吴稚晖,八十多年前在上海成立粥集文会。由“上海粥会”到“中华粥会”,直至今日的“梁溪粥会”,在“闲话家常,笑谈古今”中,这不也是“脚踏回归线上”的一种文缘吗?如今沈老虽已驾鹤归去,而他的道骨遗风,将永留人间。这真是:
两岸红尘锁云雾,脚踏回归不觉孤。
春秋日映冬流水,年年逝者如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