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河洛姓氏乃河洛文化的维生素(上)* 陆炳文

河洛姓氏乃河洛文化的维生素(上)* 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1-02-11 来源: 发布:陆炳文 浏览:

民国一零年代,国父孙中山于广州演说《三民主义》时,在民族主义第五讲里,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见解:「中国人在路上遇见了,交谈之后,请问贵姓大名,只要彼此知道是同宗,便非常之亲热,便认为同姓的伯叔兄弟。由这种好观念推广出来,便可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孙中山的讲话中,早以强烈语气告诫国人,国族、宗族、与家族之不可分;同宗、同姓与宗亲观念之不可或缺。

自古以来,老百姓即使素未谋面,见面也不相识,都会互以贵姓、尊姓为问,如遇到同姓,就视为宗亲,这在闽台乡亲口中的“阿同”,顿时倍感亲切,显示油然而生对同一姓氏、同一源流间之浓烈感情。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认同感,正是维系中华民族源源不尽,河洛文化绳绳不断,台湾大陆绵绵不绝之重要脐带。

笔者早于1982年,在时任国史馆馆长朱汇森主持的学术研讨会上,以《从中国姓氏源流谈台湾大陆一体关系》为题,向台北地方志、史学界人士,发表专题讲演就坦白指出:「不重视同姓同宗观念,舍弃追溯中国姓的木本水源,甚至避而不谈宗族,光是急就章要求团结,奢想一步登天,便能求得国族统一,如此舍本逐末,如同缘木求鱼」。

19951025,庆祝台湾光复50周年,台湾电视台频道播出影片,全长25分钟的《请问贵姓》,当时的台湾省政府新闻处监制,就是由我负责制作,并担任主持人,该专题倡导片中,透过同姓、阿同、同宗、和宗亲的介绍,O.S也特别强调:「当年对日抗战胜利,靠的是紧密团结了全国各宗族的力量;今后国家社会建设成功,依旧有赖于各省市协同乡亲,各姓氏联同宗亲的力量」。

民无【姓】不立,宁可【姓】其有,均非戏言,而是民力可利用,百姓可依恃的良心话。姓氏是每个人特有的标志符号,表示这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最早的时候,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宗祖就成了同族人追源溯始的主要根据,宗姓也成了同宗亲报本返始的主要凭据。每一个人立足于社群中,归根结底到最简单化的一二姓字,就不能没有自己的代表姓,即使没有可信可姓的,也得给自己找一个字姓来归属。此一对姓氏的归属感,与前述文化认同感,就足以说明河洛之姓氏确为文化的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