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解读善卷其人格特质的时代意义 * 陆炳文

解读善卷其人格特质的时代意义 * 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0-11-01 来源: 发布:陆炳文 浏览:

处世在于身心灵和谐同处

 

善卷的一生,从入世、出世、遁世、到遗世,每一阶段的处世哲学,无一不是自求身心灵和谐同处。最可以说明他这个人生观的事典,便是唐朝虚中所作《善卷坛》,内谓:「耕荒凿原时,高趣在希夷。大舜欲逊国,先生空敛眉」。

 

其背景故事是,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的身分看来是个农民、庶民、常民百姓,他回答说:"我生活在大自然中,冬天冷了,穿野兽的皮毛,夏天热了,穿草木织的粗布衣,春天种地,可以活动身体,秋天收割以后,就可以好好地休息。

 

这段文字,表面看上去,像是善卷坚持不受让的理由,只在乎作为隐遁之士,他不以天下为念,不以富贵是求,高尚其事,不事不侯,宁愿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实际上,他是专注于取得身心灵和谐的修为,以及乐于融为一体的灵性使然,使得他不愿违逆个人处世之道,而去屈就虞舜的“逊国”让位。

 

处人在与人类和谐相处

 

至于善卷待人之道,始终秉持着与人为善,和平共处的原则,尤其重在一个“平” 字,自己平气和,才能平等对待别人;众家天下均平,才有和谐社会可言。这话中所道出的人,泛指全人类而言,他是不分种族、基因、肤色、语言、年齢、姓名、性别、出生地、或国籍的,应该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皇甫谧在《高士传》中,就提出他对“平”字的诠释,记述(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善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

 

待人以平,人与人共处的和谐,社会均平的“和平共存”理想,这用现代术语来说,便是人际关系平和,值得上位者去追求,也需要老百姓去依循。因此,"和谐社会"实即"和为贵""平为仁"并举,具有中国仁政特色之社会建设大纲的概括。

 

儒家“仁”学思想,在本质上是讲人与人的关系,亦能启迪我们学会包容,与人类和谐相处。所以,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儒学中,关于主张行仁政、致中望和平之处甚多,例如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时,遇知和曰:「尧、舜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则可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由此可见,善卷的遁世,是劝世劝人就仁和之利;他要的辞让,亦为让道让人行仁政之利。

四书章句有言:一家仁 , 一国兴仁 ; 一家让 , 一国兴让 ; 一人贪戾 , 一国作乱 ; 其机如此 。同样的,我要说:一人一家有仁德,合为社会必为和谐社会,合为一国必为和谐国家,合为全人类必为和谐大世界。

处事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人生一世所为何来?无非待人及接物,两件事情罢了。待人要和谐相处,巳如前述;接物就是处事,就是做事情,也要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谐相处。

籍载,善卷曰:「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絺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此处善卷点出一件事,如果受禅反而无益,根本于事无补,不如以身作则,隐于山林之中,向宇宙学习,为天地请命,与大自然中的一切,保持恐怖的平衡,维持均衡的发展,此即和谐相处之谓也。

然而,环顾当今世上的人,仍多有迷信于“人定胜天”教条者,尚多见误判“天人合一”情势者,遂导致过度的开发,滥垦滥伐,暴食暴饮,狂买狂用,无谓浪费了许多天然资产,平白消耗了许多人力资源。常言道:「地球只有一个」,人们都不珍惜这唯一赖以生存的空间,可得当心自然界的大反扑,到后来是无立足之地,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人们破坏了环境的均衡,结伙打破了生态的平衡,简直有如自掘坟墓,首当其冲的还是人。人类奢想变成大恐龙,那么人与恐龙将会同一命运,最后或许同样遭到绝灭,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史上殷鉴明示。有道回头是岸,切盼自以为聪明的一部分人,及早觉悟,痛改前非。抢回天然环境的均衡,就算是抢救人们的家园;挽回自然生态的平衡,就等于回复人类的命运。

而善卷之后的《河图》、《洛书》和道家思想,在本质上是敬天畏地的,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多少也能启迪我们今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总而言之,“人定胜天”不足为取,更是办不到的,挽救地球就是挽救自己,跟自然界过不去,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师法善卷的处事,人天共一处,大家善待大自然,与它和谐相处,就是善待自己,也就是替子孙行善积德。

1114日在「中国常德鼎城善卷文化高峰论坛」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