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陝台文藝界對話 / 來把中華國族保,來把中華文化保

陝台文藝界對話 / 來把中華國族保,來把中華文化保

更新时间:2010-09-15 来源: 发布:管理員 浏览:

   

 

(粥會新聞中心訊)于右任是秦台兩地最初的連接點,是海峽兩岸最好的黏著劑。如果沒有他,我不知道今天這場“台灣‧陝西文化名人交流聯誼會”,需要推遲到什麼時候才能開得成?如果沒有于右任提醒過我們,別睡得太好太飽,總該多出點時間,“來把中華國族保‧來把中華文化保”,這種文化人《雙》保職責,捨我其誰呢?陸炳文繼續說:所以,剛剛聽講“陝西文化名人交流訪問團”蒞台初夜,就有好幾位文人雅士,興奮到沒有睡好睡飽,這是可以理解的。

 

2010915,在台北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一場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與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合作,舉辦的兩岸文藝界對話交流聯誼,陸炳文以台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身分,受邀出席並表達了上述看法。

 

陸主席還把粥会名賢于右任逝世40周年紀念輯、及于右任130歲誕辰紀念詩書集,致贈陝西團團長、省文聯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黄道峻,其他團員雷濤、鍾明善、雷珍民、王改民、王西京等文學界代表也都有紀念品。台灣文藝界代表張譽騰、孫啓明、司馬中原、張曉風、陳若曦、丘秀芷、莊靈、薛平南、李貞吉、吳俊鴻等参加了交誼、筆會和餐敍。陸炳文跟陝台文化名人的言談中,不時推崇于右任做人做事,也特別推荐他的作詩作書。

 

話說67年前同一節令,亦即1933年仲夏,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長的“關中于氏”,與當時陝西省主席邵力子夫婦等結伴,暢遊關中八大景之一的太白山脈。于右任曾在沿途寺廟留有墨跡,如蒿坪寺匾額,遠門口、太白廟楹聯等。

 

在秦嶺山麓2000餘座寺廟庵觀,儒釋道中尤以道教最盛;北麓太白山東,建成「樓觀台」道教聖地,內有老子的「說經台」。于右任一路走來,身著中式布衣,像極得道高士,美髯飄拂又如閒雲野鶴,具仙風道骨般神態,甚得人緣,人氣也旺;路途中凡道士、或路人索字詩者,有求必應。流傳最廣的詩,便是這首《睡佛寺題詠》:「老佛睡得好,一睡百事了,我想學你睡,“誰來把國保”」。這裡的誰正是指兩岸文人,要來保住中華國族,同時保留中華傳统文化。

 

秦嶺南麓太白山西,文化遺產就保留有一座張良廟,這位「相國英雄」以其能「功成身退」,在此辟穀修行成仙,而能名垂千秋;熱愛「太白山文化」、又景仰「英雄人物」的于右任,當年還多次光顧此地,並且留下墨寶:「送秦一椎‧辭漢萬戶」,與米芾碑刻「第一山」,被併稱為《雙絕碑》,如今巳是鎮廟之寶。

 

那天兩岸文藝界對話會場一樓,陳展了張榮發海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那是一艘木桅鄭和寳船,相傳過去曾航行於基隆福州間。陸炳文當即介紹給來自于右任老家的對岸友人,並脫口吟唱出1956年于氏在台所作《鷄鳴曲》:「福州鷄鳴,基隆可聽;伊人隔岸,如何不應?滄海月明風雨過,子欲歌之我當和。遮莫千重與萬重,一葉漁艇沖烟波。」曲子前半段乃寶島民歌,末句則為清人成句,合譜陝西滯台老人之感賦,實亦旅居台灣所有大陸人士之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