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河南固始)根親文化台北聯誼將會友以“姓”
更新时间:2010-08-19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粥會新聞中心訊)慎固安重,報本返始,尋根探親,是我們中國人不忘根本、難捨親誼的3句老話,也是老祖宗垂訓後代子孫的經典名言,常常記載在各姓族譜家訓裡,或者銘刻於宗祠堂柱楹聯上。今天我以“中華姓氏過台灣宗親聯誼總會會長”身分,歡迎“中原(河南固始)根親文化訪問團”蒞台,就先把這3句話提出來,與在座的豫台鄉親、跟兩岸根親們共同勉勵,也希望藉著這次以“姓”會友的台北聯誼活動,共促和諧根親,和諧豫台,和諧兩岸,和諧大中華。
2010年8月24日 ,本會陸炳文會長,將邀同在台的河南根親鄉親、中原讀書會代表馮濟民、劉明善,劉以善,胡升堂,池蘭森和賴宗煙6位將軍,前往參加華僑救國聯合總會召開的“根親文化台北聯誼會”,和遠從中原來的、以方波(中共河南省信陽市委常委、固始縣委書記)為首的固始根親文化訪問團,一行人還包括了梁萬祥(政協固始縣委主席)在內之15位固始縣根親文化指揮部干部,同堂共話家常,展開宗親友朋聯誼。
固始縣是信陽市轄下的一個縣份,位屬華東與中原交融地帶,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縣。縣名拜東漢光武帝劉秀以「欲善其終,先固其始」之意涵命名。據地方上1986年的統計,全縣計有301姓;遍居城鄉的大姓有:王、李、張、陳、楊、劉、徐、孫、方、鄭、許、何、潘、蔡、黃等,這與台灣前15大: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許、鄭、謝、郭、洪,竟有很多姓字雷同。
陸會長長期調查研究中華姓氏過台灣的課題,曾於華視、中廣、及漢聲電台主持百家姓、中國姓氏源流等節目,又寫過3本根親文化專書︰台灣各姓祠堂巡禮──民族文化叢書,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印行,1988年初版;金門宗祠大觀──文化資產論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助印,金門縣政府印行,1991年初版;金門祖厝之旅──金門學叢刊,佛光大學校訂,稻田出版印行,1996年初版。對於固始人口遷徙史,台灣姓氏根源考均知之甚詳。
歷史上自晉朝永嘉之亂到北宋靖康之難,固始人有四次較大規模的遷徙活動,多數遷往福建一帶。特別是唐朝初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率部出征,攜部將、眷屬8000餘名,號稱「五十八姓」軍校。部隊到達福建平定叛亂後開閩南漳州,而隨行部將、眷屬也落戶漳州,後來陳元光就被尊為開漳聖王。至唐朝末年又有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起義軍5000餘人進入閩地,出任觀察使、節度使,並建立閩國,再隨着閩人先後大批渡海入台,也帶來中原的文化與姓氏。
陸炳文親見泉州石井鄭姓宗祠內的《鄭氏石井宗譜序》中說︰「夫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或居於莆(田)、於漳(州)、於潮(州)、於泉(州),是不一其處」。而廈門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內的《鄭氏附葬祖父墓志》(鄭成功長孫鄭克爽撰文、次孫鄭克舉勒石)云︰「先世自光州固始縣入閩」。另有西元906年,唐王親賜王審知“開閩人祖”稱號,史實俱在。如今固始仍保有延平郡王鄭成功衣冠冢、以及閩王王審知故里等先賢文物,証明多數閩台人士根親在固始、祖籍地在固始,那兒素有「中原第一僑鄉」之稱並不為過,牢記鄉關祖地、勿忘“光州固始” 的觀念,深根固柢更不会過時。
復據陸炳文提供台灣地區1953年戶籍統計資料顯示,當時737個姓氏中,戶數在500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族譜上,均記載其先祖來自固始;這63個姓共67,000餘戶,占台灣總戶數82,000餘戶的80.9%,如果加上500戶以下的姓氏祖根在固始的居民,原籍固始的台灣人所占比例更大。近年,台灣鄉親宗親常回固始尋根訪祖,大大提升了固始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屆時,中原固始宗長鄉長首度組團來會台北根親,以“姓”會友並以友輔親,勢必再加大建設發展和諧家園的力度。